东北传统文化

时间:2016-10-18 17:05:15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东北有什么现在已经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呢?作为东北人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文化病弘扬,现在祥安阁为您介绍东北传统文化的相关文章。

东北传统文化

东北传统文化

  东北传统春节民俗文化盘点

  一、泡腊八蒜

  在北方,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会一天赛过一天,腊八可以说是过年序曲的一个开头。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虽然简单,却有讲究!

  蒜得用紫皮蒜,因为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醋要选米醋,因为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 腌制的时候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如同翡翠碧玉。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不仅味道独特,爽口味美,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腊八算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二、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并不是东北地区春节特有的习俗。腊八粥传说来自印度天竺,但现在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而是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腊八粥”以谷类作为主要原料,又以豆类、果仁等作为配料,不仅是习俗和美食,更是养生佳品。

  三、杀猪菜

  在农村,过了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用。谁家杀猪都要用酸菜和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

  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

  过去,在农村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无论哪家杀年猪都必定要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来吃杀猪菜,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那时,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肉斩成大块放进锅里,加入水,放上盐,然后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这种菜不是刚做的好吃.而是多做.以后吃的时候一热.那才是最好吃的.

  四、办年货

  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有些地方的人会买糖果瓜子,亲戚朋友来拜年时,就请他们吃糖果和瓜子等。还有拜年时送的礼物,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时,传统习俗是要带一些礼物。

  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春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年货的品种有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

  五、祭祖上坟

  年前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祭祖上坟,纸钱和纸元宝可以在街边买到现成的,也可以买来金箔纸自己叠元宝,一般家里老人都会自己叠元宝。等到上坟时候,带上纸钱和一些水果点心,离得近的,要到祖坟地去祭扫,离得远去不了的,要在十字路口烧纸祭祖。

  六、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是东北的“小年”,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在东北,小年这天要祭灶。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浙江衢州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

  祭灶时要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锦州又称小锅白糖)、关东糖供着,希望灶神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有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七、其他准备

  “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要扫房。过去的农村住平房的时候要用报纸把室内墙面和顶棚裱糊一遍,现在不需要糊墙则用鸡毛掸子或扫帚扫掉房顶的蜘蛛网和灰尘,屋里屋外全面进行大扫除,这就是辞旧迎新。

  节前还要蒸馒头、蒸黏豆包、蒸好以后放到外面冻起来,过年时只要放在锅里热一下就可以慢慢享用了。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粘豆包是一种满洲食品粘豆包,满洲人传统上喜欢粘性的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狩猎等。目前在东北地区仍非常的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 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天然冰箱)中保存过冬。

  制作方法是将红小豆或大芸豆煮熟,捣成豆沙酱,放入细沙糖,攥成核头大的馅团。用揉好的黄米面将豆馅团包入里面,团成豆包状,放入波罗叶(苏子叶)的屉中大火蒸二十分钟,即可出锅。吃的时候可蘸白糖,吃其香甜粘;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

  八、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

  过年家家都要贴对子(春联),村里谁的毛笔字写得好,人们就会带着笔墨和红纸,请人帮忙写副对子。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养猪的要在猪圈上贴上“肥猪满圈”,粮囤子上要贴上“粮食满仓”,马车和拖拉机上要贴上“出入平安”的字样。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九、年夜饭

  东北人过年最为讲究的要数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年夜饭了,这可能是年迈父母一年最大的盼头——家人团圆,欢聚一堂,有说有笑。东北人非常重视年夜饭的质量,通常这顿饭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这四样菜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这顿饭就显得非常不“地道”、不“东北”。

  吃完年夜饭,开始吃冻梨、冻柿子。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冻秋梨是将普通白梨冰冻变成乌黑色,硬邦邦的,砸到地上,也不会有丝毫损伤。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十、饺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饺子包好煮好,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之后初一、初五、十五的早晨饭前也要要放爆竹。

  十一、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十二、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初三以后一直到二月二,是走亲访友,朋友间相互请客拜年的时间,过了二月二,才算过完了年。

  十三、高跷和秧歌

  高跷和秧歌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虽然城市中的表演已不再像往日那样红红火火,但一到过年还是会让这一传统项目得到最大频率的曝光,生长在黑土地的人们那热辣豪爽的性格全都在这热情洋溢的大秧歌中挥洒出来,让你体验到的不只是过年的喜庆,更多的还是来年的好兆头。

  中国东北赫哲族传统文化濒危

  “我是赫哲族人,但是我却在城市里长大,我对民族渔猎生活的印象来自于我祖母的口中。”中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赫哲族青年学者侯儒这样描述自己民族文化的现状。这反映的则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濒危的事实。

  由于上游被污染,赫哲族原本世代打鱼的河流如今已很难打到鱼了;远离山区的居住地,加上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也使得族人不可能再去山区打猎。

  今天,中国东北地区的赫哲族世代延续的渔猎生活早已被抛弃。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帮助赫哲族人修建了住房,安排族人从山区搬迁到平原生活,并在其居住地建立了学校、邮局等现代基础设施。

  老年赫哲族人仍然怀念在山区的渔猎生活,而年轻人则更向往现代文明,纷纷离开家乡前往城市里打工,为理想生活打拼。

  “台北不是我想象的黄金天堂,都市里没有当初我的梦想。”中国台湾歌手罗大佑的这段歌词似乎能道出赫哲族青年到城市打拼后的普遍感受。

  由于受教育程度所限,绝大多数赫哲族年轻人在城市的打拼似乎并没有优势:他们只能与其他进城打工的汉族青年一样,成为农民工大军中的一员。

  “如此下去,赫哲族年轻人可能既丢掉了本族的传统,又难以融入城市,本民族文化延续堪忧。”侯儒说。

  对此,中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王为华呼吁,应加快建立赫哲族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区。在保护其生态环境的同时保护赫哲族传统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资源。同时可以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发展当地经济使其融入现代社会,又不会丢掉本民族文化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马大正教授认为,对于少数民族濒危文化,应该坚持两点原则:保护不等于保护落后,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落后元素应该积极扬弃;发展要尊重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政府在帮助其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听取其意见,在搬迁、开发当地资源方面充分尊重当地人意愿。

  东北传统文化有哪些

  东北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东北在中国的最北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不但土地广阔而且风景优美,很多人选择到这里旅游,去一个地方旅游当然要了解它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了,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东北传统文化,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地方。

  提到东北闪入脑海就是东北二人转了,东北二人转十分出名,在当地乃至全国都有它的踪迹,他以独特表演形式和唱功,吸引着广大戏曲爱好者。东北二人转表演多种多样,唱歌与跳舞相结合,在舞蹈的相衬下更是显出了它的吸引人之处,而且它的语言采用东北方言,风趣幽默,在舞台上显得气氛十分热火,带动观看人的激情,一直以来红透大江南北。要是在东北亲眼看一场地道的二人转表演,也是很难为的呀。

  东北大鼓是流行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娱乐方式,可以说是东北传统的艺术节目,无论是节庆的日子还是平时值得高兴地事情,东北大鼓是少不了的娱乐方式,伴随着豪放的舞蹈与歌声,将人们的激情提升到最高,这种文化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了东北的其它文化的发展,在现代当地人都很重视东北大鼓的传扬,力求让它世世代代相传,作为不能忘却的文化遗产。

  东北剪纸一种民间艺术,一直以来受到当地人的喜爱,无论是婚庆还是过年都少补了剪纸的踪影,他们剪纸的风格独特,特有的剪纸技巧,他们的取材也是别具一格,看起来活灵活现十分逼真,爱美的姑娘把自己喜欢的剪纸贴在窗户上,作为窗花十分好看。东北的年画也是古来而又久远的文化了,这种民间艺术不仅代表了他们的风俗,也是信仰的一种体现。在正月的时候东北人都会过一个节日送穷,把一年不好的都送出去,迎接新的一年,并祈求可以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顺利。东北的饮食传统文化酸菜是非常出名的,好吃又实惠,到这里旅游不妨带回去一点东北的传统饮食,给亲戚朋友送做礼品哦。

  东北的文化十分多彩,民间艺术也很惹人喜欢,还有很多好玩的,了解了东北传统文化,你是否想要到东北一游呢?东北的一切等你探索哦!进入北青旅官网查询欧洲旅游报价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房子缺东北角户型图风水怎么看
  ☑ 房子缺东北角风水好不好如何化解
  ☑ 房子缺东北角怎么化解有何影响
  ☑ 2022年正财位在哪个方位,东北方怎样化解
  ☑ 2022年东北方位摆放什么比较好,摆放什么吉祥物布局
  ☑ 风水看房子缺东北角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