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的来历

时间:2012-06-22 11:56:38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3e687270998586bdf41424a73531ffb0.jpg

  

年糕的来历

  宁波人爱吃年糕,多少年来,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舂米做年糕。习俗之中,年糕与过"年"有关,还蕴含着"年年高"的吉祥之意。到处都产年糕,数慈城年糕最有名,外观洁白细腻,口感柔滑,糯而不粘,嚼之爽利,富有弹性,浸煮不化。慈城年糕的始作俑者,你猜是谁?说来难信,还是战国名将伍子胥呢!

   相传战国时期,伍子胥曾在慈城打过仗。一代叱咤风云、威震天下的名将,此时此地,已是"廉颇老矣"。吴越两国交战,吴王夫差被"美人计"西施迷惑得浑浑噩噩,常年不思进取,越王勾践却十年卧薪尝胆,再起东山,已成咄咄逼人之这年头,越兵兵悍将强,屯兵围地攻城掠池,吴国的城池一个个沦丧越国,眼看慈城也已岌岌可危,兵临城下,朝不保夕了。 危难之际,偏偏伍子胥不行啦,他卧在床上,看来挨不过几天了,部将忧心忡忡,每天服侍床前,面面相觑,时而长吁短叹。伍子胥心里明白,部将半是为自己行将就木而伤感,半是为眼下的局势所忧虑。看看时机已到,就招手示意,部将会意,轻轻凑近身来。伍子胥环顾围集身边的部将,断断续续地说:"国家危难,城防危急,老夫不能与汝等共患难,实在死不瞑目!"部将抽抽泣泣,咽咽呜呜,宽慰将军道:"将军英武,不可妄自失了锐气,不日定能重披铠甲,率领我等保城护国?伍子胥轻轻摇头,脸上现出一丝苦笑,与部将摩掌执手,拟作最后告别,末了又交代几句:"日后如遇国家有难,城防危急,部卒断粮,百姓饥饿,可到城墙之下,挖地三尺,便可得到粮食。"

  原来,当年伍子胥驻守慈城,就在督造城墙时,曾征集了大批糯米,发动全城军民,浸水磨粉,又蒸又舂,热火朝天忙碌了几个月,制作了无数块"城砖"。军民们谁也不解其意,议论纷纷,猜猜测测,就是搞不清伍将军葫芦里买的什么药,人们虽然犯疑,只服于将军威严,也无人细究,照着做就是了。造城墙时"城砖"用于何处,兵卒也不甚明了,时隔两年且又人事多变,此事早已淡忘不得而知。伍子胥把耍事作了交代,自感别无牵挂,只是声声叹息吴王夫差昏庸,沉缅酒色,不思进取,葬送锦绣河山。部将深知伍将军一生忠烈,至此真所谓"人至将死,其言也善"一齐陪着垂泪。不几日,伍子胥就咽了气。驻城将士不敢张扬,忍着悲痛悄悄料理了将军后事,惟恐走漏风声,招来兵戎之祸。但是,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天不如人愿,伍子胥丧殁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势头正猛的越军得知消息,认为攻城时机到了,早先慑于伍将军的威名,暂且避其锋芒,拿薄弱之处先下手,现在不攻,更待何时?就此点兵点将,派出数万大军,兵分几路直向慈城扑来。大军到处,布城调防,马蹄得得,兵车隆隆,训练有素的数万越军,一夜之间,就把个慈城团团包围啦!守城军民夜里听得城外马嘶人喊,沸沸扬扬闹了个通宵,必是越军前来攻城,等到拂晓天明,登城观望,慈城早被围得铁桶似的,水泄不通。晌午时分,越军一鼓作气,摆开阵势,领队的将军横刀立马,跃跃欲试,上前喊阵挑战。守城将士悲愤填膺,岂容越军目中无人,如此张狂?一声炮响,城门洞开杀出一彪人马,中间一队当先,左右两队稍后,成"品"字形立定,几句话来回,当下两军主将捉对,单挑儿战开啦,刀来枪挑战了一阵,一将手起刀落,一将人头落地,看清了越将已被斩于马下,两军上前一番混战,城头弓箭齐发,声威震天,越军支持不住,望风逃出十里路外。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仗下来,越军锐气大挫,越王亲自调整战略,改攻城为围城,欺侮慈城城小人寡,围它半年一年,城中军民不是战死,也得断粮饿死!围城一月有余,城中果然断粮,军中有人饿死,军心动摇人心惶惶之际,有人想起伍将军临终交代,带了兵卒来城墙脚下挖地三尺,黯然挖出"城砖"无数,原是伍子胥当年囤积的糯米年糕,洁白坚韧如初,逾年不曾变质,城中军民无不欢声鼓舞,更加众志成城,城池巍然不动。围城数月,几度攻守,越军总是难以得逞,军心溃散无心恋战,眼见慈城军民同仇委员敌忾,越战越勇,遂不战自退。
   慈城年糕在守城战中立下大功,名声也随之大振,从此以后,依照伍子胥制作方法,家家户户做年糕,人人过年吃年糕,制作越见精细,人们以此来纪念伍子胥的功绩。

  关于年糕的来历

  关于年糕的由来,只是个传说,并未得到史实的核实。<p>传说如下:</p><p>年糕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p><p>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苏州是吴国的国都。那时诸侯称霸,战火连年。吴国为防敌国进袭,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这天,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没过多久,国王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馋言,赐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这时那位随从记起伍子胥从前的嘱咐,便急忙召集邻里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才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拜谢伍子胥。这些糯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此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城砖”,(就是年糕样子的由来)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称作年糕了。春节的大年初一的早点人们讲究吃年糕,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年糕的来历和演变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

  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