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端不走的文化
棕叶飘香,又是一年端午节。这几年,因端午引发的话题不少。两年前,韩国以其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舆论大哗,一时间,端午节属谁之议充斥媒体和网络,有关传统节日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也开始引起广泛注意。最新消息称,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将公布,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等尽在其中。这不妨看成是对上述舆论的一个回应。
把传统节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确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大举措,但我们也要看到,仅仅这样做还不能自动让真正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免于灭失。因为说到底,文化的生命植根于社会生活,靠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生命来承载。如果社会生活失去其丰富性,个体生命失去其创造性,文化必将无所依附,枯萎凋敝。
就以端午节为例。据流行的说法,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而生。其实,端午起源更早,不仅名称多样,而且内容丰富,颇具地方色彩。端午是祭祀诸神的节日,享祀者除了屈子,还有孝女曹娥、药王、蚕神以及善降鬼魅的道教人物张天师和钟馗等。端午的食品如粽子,最初也非为投祭屈子,而是用以祭祀水神。实际上,端午的许多风俗都与驱鬼避邪禳疫祈福有关。如佩艾叶、插菖蒲、饮雄黄酒、贴端午符、穿五毒兜肚、中门(堂)挂钟馗画像,以及举行钟馗赛会、石榴花会、龙舟竞渡等,均寓此意。祭仪之外,游戏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除了常见的赛龙舟,射柳、击球、斗草、端午景等也是节日期间的娱乐形式。总之,一个最初为祭祀水神或龙神的祭仪,后来演变成丰富多彩的地方节庆风俗,这就是端午节。(参见李露露:《中国节》)
如此渊源久远、内容丰富的民间习俗,何以到今日只剩下吃粽子一项?现代社会崇尚理性,视民间习俗为落后、迷信之物,现代经济更挟商业潮流,将一切不合理性标准的习俗、活动冲决荡涤。这是传统文化形式如端午节衰落的大背景。上个世纪不间断的政治与社会变迁,崇新求变,以传统为革命对象,将一切旧事物革除殆尽,致令社会机体日渐萎缩。数十年之间,国人每年欢度新的国家节日甚至国际节日,而将元宵、端午、重阳逐渐遗忘,倒是文明不及的落后乡村,还多少残留些许旧时记忆。这是中国传统节日遭贬抑和遗忘更直接的原因。
因此,要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生,第一要紧的是还社会以生机,给个人以自由,让文化的种子在民间的沃土里发芽,在各不相同的土壤、水分和阳光条件下生长。归根到底,文化遗产保护所珍视的,不是抽象的文化之名,而是丰富多彩具体而微的社会实践,是体现于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中的人类创造力。这种创造力,非基于人为的理性,而是历史上无数个人和群体在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和回应挑战所做的努力和表现出的智慧。也因为如此,文化才有生命力。
江陵端午祭源出中土,但成就于韩国,具有十足的地方性,当然属于韩国人。中国的端午节为古往今来中国各个地方的民众所创造和实践,因此属于这些地方的人民。他们是这些文化的创造者和承担者。创造者不存,文化也就衰败了。因此,尊重这些人民的选择,承认他们的智慧,保障其自主性,为他们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供条件,保护文化遗产的目标便达到了。□梁治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门巴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 珞巴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 京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 基诺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 赫哲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 鄂伦春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 上一篇:传统节日之湖南六月六
- 下一篇:端午节本是祭龙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