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仙抽签算命
黄大仙,本名道教神仙黄初平,鼎鼎大名的道教神仙,黄大仙,又名赤松仙子,以行医济世为怀而广为人知,故得后人建祠供奉,有黄大仙抽签算命。黄大仙师成仙后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是人所共知的一位普济救善,有求必应的神灵。为后人留有灵签,以供占卜之用,签文尤其灵验。
黄大仙抽签算命洁净世人乌云
例如黄大仙灵签白话解35-天将降任此其人、筋骨先劳苦彼身、莫谓隹景来可易、贫穷富贵有前因
【第三十五签、中吉】 唐僧取经
【 签词 】
天将降任此其人、筋骨先劳苦彼身、
莫谓隹景来可易、贫穷富贵有前因。
【 典故】
天将以大任降此人。 必先以贫穷劳苦其身。 莫谓富贵发达。 佳景来得轻易。 人之贫穷富贵有前世因果也。求得此签者。 要立一片善心。凡事勿辞劳苦。 将来必有报应。
【仙机】:
名与利。求实难。蚕与畜。尽力看。病渐愈。婚有缘。
论家宅。要积德。谋望者。当审择。问行人。难揣测。
〖 释义 〗
风水:时到自然发。
遗失:寻之宜勉力。
自身:修善得平安。
天时:丰耗无定期。
出行:进退当慎之。
谋事:名成利就是很艰难的事,要审慎。
财运:难有财运。
子女:子女健康,一切如意。
学业:要加倍用功方能见进步。
事业:事业未能如意。
姻缘:或会有一段姻缘。
家宅:要多行善积德才可保平安。
病情:大病初愈。
〖 签解 〗
唐僧,即唐三藏,本姓陈,法号玄奘,唐人高僧,曾往印度研习佛经,十馀年后返国,全心致力译经,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他取西经的艰辛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最脍炙人口的是《西游记》。
这支签,是先苦后甜,凡事要尽心尽力之意。
上天要人做大事,首先要令他筋骨辛劳,心脑受苦,甚至还要挨饿。 千万别以为好景是天上掉下来的。 每一个人今天享福或挨穷受苦,都是有前因的。
【签意解说一】:
流年:先苦后甜,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
事业:事业型的人,求得此签,可以放心尽力去创一番大业。
财富:勿急功近利,宜放长眼光,勿贪横财。
自身:常有小波折,心定志坚,可平安过渡。
家庭:积善之家有馀庆,莫为无谓小事争吵。
姻缘:遇上有缘人,可在秋后结婚。
移居:有搬迁机会,宜取向西,移民后,有可能会折返原地再发展。
名誉:真才实料,人多敬佩。
健康:多运动,多食蔬果,身体更好。
友谊:不妨扩大社交圈子,大有机会与外国人交往。
【签意解说二】:
谋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自身:天道酬勤,自力更生。
财运:好名声是无形的财富。
子女:稍为缺乏缘纷。
出行:往西较宜,东行亦佳。
学业:聪明加用功,考试收获丰。
事业:是做大事业的人才,不应浪费上天所赐。
姻缘:姻缘要迟些才想吧。
家宅:宅运弱,宜搬迁。
病情:体质仍算强健,一般疾病难侵。
【签诗故事】: 解说一
唐僧取经
【签诗故事】: 解说二
唐僧,俗姓陈,名袆,法号玄奘,洛州缑氏(今河南省)人,
早在隋朝年间已出家做和尚,当时年方十三岁。
到唐朝时,他愈是用心钻研佛学,愈是发现许多疑难,
因此决心要到天竺(今印度,佛教发源地)去求佛法真义。
当玄奘首度向朝廷提出这样的申请,以图得到路上的方便时,
却因唐朝其时正对突阙用兵,出入境问题变得非常敏感,是以不批准玄奘所请。
到了贞观三年,长安大闹饥荒,朝廷政策改为容许京城百姓自由出关,
于是玄奘离开长安,开始其漫长而孤独的旅程(小说《西游记》的四师徒上路是吴承恩杜撰改编的)。
实际上,玄奘经过千辛万苦,写下了记载他西行历程的《大唐西域记》,书中很多异国见闻颇为有趣,
可能吴承恩看后得到启发,及后写出中国四大奇书之一的《西游记》吧。
话说玄奘去到天竺,在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施无厌)寺住了颇长的时间,精研佛法,
正是在这里,他得到三藏法师的荣衔。
原来在那烂陀寺中的僧人,精通二十部经论的有一千多人,精通三十部的有五百多人,精通五百多部的方算难得,当达到这个程度,方可被称为三藏法师。
到了贞观十九年,玄奘外出已经十七个年头了,他终于带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准备回归故国。
玄奘在途中先行上表启奏唐太宗,报告此行的成果与见闻,
由于其经历绝不平凡,消息早已由丝路商旅传回大唐,成为当时的“新闻人物”。
此际玄奘享誉归来,唐太宗下敕迎归,派大臣房玄龄在长安盛大迎接,
最后还在出征高丽之前,于洛阳先行亲自接见玄奘。
唐太宗很赏识玄奘的学识与毅力,有意召其还俗为官,
但玄奘表明心志在于佛学,皇帝也就不再勉强,答允全力支持他。
之后,玄奘专注翻译佛经,完成凡一千三百万字,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个人也取得很大的成就。
启示:唐僧取经后回大唐确是无限风光,虽说学佛者四大皆空,但以当时他所得殊遇,唐朝政府肯定拨出大批预算,让其扩建寺院以宏扬佛学,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但不要忘记,唐僧取经路上有九九八十一难,原来苦尽自会甘来,努力终不会白费。
黄大仙品德高尚,在世时为时人着想,得道后,为世人指点迷津,黄大仙是“有求必应”的,黄大仙签文十分灵验。这就是为什么推荐黄大仙抽签算命的原因。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