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姓
时间:2009-07-28 17:14:19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一、姓氏源流
章(Zhā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始祖盖为姜子牙。据《姓氏辨证》、《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章氏的孕育地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鄣城村(现属章丘县),商朝时为鄣国;章氏的诞生地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西周初,姜子牙受封于齐,建齐国,是为齐太公。鄣国被齐太公收为附庸国,后齐太公将鄣国及临近的齐国分封给庶子。春秋时鄣国被齐灭掉,鄣国的后人以国名“鄣”为氏,因认为国家已不复存在,又去掉表示疆邑的“阝”,成为今天的章姓。鄣国和齐国都为齐太公的后裔,鄣国灭亡,国人为纪念故国而去邑为章,称为章氏,实乃同宗相残的悲剧。
2、出自妊姓,为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据《元和姓纂》记载,妊姓是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始祖为黄帝的长子。又据《左传》说,妊姓出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裔。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为妊,而谢、章、薛、舒、吕、终、泉、毕、过、祝十姓,都是出自最初的妊姓。因此,有章姓推溯起来当然是5000年前黄帝的后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
3、出自他姓改姓而来:
① 汉代章弇原为仇氏者,因避仇而始改之为章姓。
② 元朝人章卿孙原姓刘,因由章姓人抚养长大,也以章为姓。
③ 据《元史·孝友传》所载,章卿孙,本姓刘,幼为章氏养子,遂姓章。
④ 据《***传》所载,***金屋藏娇,与章氏一胎产下二子,一曰章孝严,一曰章孝慈。
4、出自他族改姓而来:
① 清满洲人姓氏有章姓,世居大凌河。
② 清满洲八旗姓章佳氏后改为章姓。
③ 明清时云南北胜州副同知姓章,系蒙古人;后来改为单姓章。
④ 当代土家族中原有人以姜加孔或姜加阿寅勒为姓,今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后来也省作单姓章。
得姓始祖:齐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可称吕尚、吕望、姜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文王兴周,帮助武王灭纣,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后来,姜尚将其支庶封于鄣。春秋时鄣国被同姓的齐国吞并,鄣国子孙耻于同室操戈,就以失国为氏,后去掉邑旁,称章姓。他们尊齐太公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公元前664年,鄣国被其同宗齐国消灭,章姓始散居齐地,如战国时齐(今属山东省)有将领章子。西汉初,有秦将章邯、章平兄弟,其后有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章文(太公之裔),甘泉(今江苏省扬州)人章赣,匈奴单于近臣章渠,匈奴降汉者章尼,东汉时有扬州(今属江苏省)人章河,这些史实表明,秦汉之际,章姓已北入蒙古,西入陕西,南及苏、赣。魏晋南北朝时期,姜太公的后裔,在豫章繁衍成为大族,由此形成了章姓豫章郡望,南北朝时期享誉青史的吴兴章姓即由此分衍而出。此期有资料表明,河间(今属河北省)之章姓亦发展迅速,后逐渐昌盛并形成了章姓河间郡望。隋唐之际,已有章姓人落籍梓州(治今四川省三台),而且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均有了章姓人家。五代十国时,已有章姓人落籍福建,如章仔钧其先祖由福建泉州徙居浦城。两宋时,见诸史册之章姓更胜,可谓名家辈出。由于北方动荡,此际章姓迁徙以南方为主,如章父章俞由福建浦城徙江苏苏州,章岷由浦城徙居江苏镇江,章甫由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徙居真州(今江苏省仪征),章琰由宁国太平徙润州(今江苏省镇江),章宪由建州浦城迁苏州……。此际,由于章得象、章敦、章鉴入朝为相,更使得江南之章姓名噪一时。明初,山西章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南、湖北、陕西、河北、北京等地。明清之际,章姓分布更广,并有沿海之章姓迁居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地。1949年,***败居台湾,时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章姓人随从者甚众。如今,章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章姓约占全国汉族章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章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三、历史名人
章 邯:秦朝将领。镇压陈胜、项梁起义军战功赫赫,后在巨鹿为项羽所败。不久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建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南)。前二零五年,被韩信击败后自杀。
章 敦:字子厚(1035-1105),建州浦城(今福建省)人,北宋大臣。进士出身,曾被王安石派去处理少数民族问题。哲宗亲政后,被任为宰相,由于改变对西夏的政策,导致战争再起,与哲宗议立嗣问题时,认为徽宗轻佻不可立,又严厉打击守旧派。徽宗即位后,屡被贬黜。
章 衡:章敦族侄,北宋大臣。仁宗年间高中状元,历经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久任地方官而频繁转换,其敢于指摘时弊,曾任赴辽使臣,其文韬武略令辽人惊叹。
章 悦:北宋大臣。王安石实行新政,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当时以博学善文见称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悦,就曾在这件大事中担任过重要的角色。
章 鉴:隆兴府分宁(今江西省修水)人,南宋大臣。咸淳十年,累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其为人宽厚,凡事无所不可,人称“满朝欢”。居官清廉,家贫如洗。
章 溢:浙江省龙泉人,明初大臣。与刘基、宋濂、叶琛并称四先生,为朱元璋所敬重。累官至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
章 潢:明代经学家,字本清,南昌人,庐山白鹿洞书院洞主、顺天府(今北京市)儒学训导。他品行高洁,学问也好,与利玛窦相识之后,时有往来。有一天,利玛窦生了病,但是来拜访他的朋友依旧络绎不绝,章潢眼见他应接不暇,对身体的康复不利,出于善意的关心,因此要利玛窦“告诉佣人对来访的客人就说我不在家”,利玛窦说:“我们一般不说假话,且不能撒谎。”此言一出,更是赢得了众多朋友对他的尊敬。
章 镳:清代学者,章学诚之父。据《章氏遗书》载:“少孤,先祖遗书散失,家贫不能购书,则借读于人……孜孜不倦。”经过多年的苦学,终于考中了进士。然而,考中进士的章镳因为为人耿介,不善钻营,朝廷并未授予他一官半职。直到九年后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朝廷同乡举荐,章镳才被授予湖北应城县县令,开始了他在应城、天门等地长达十年的为官、任教生涯。
章 煦: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大臣。乾隆年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陕甘学政、湖北布政使、湖北巡抚、礼部尚书等职。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章 鋆:鄞县(今浙江省宁波)人,清代大臣、诗人。咸丰壬子恩科状元,累官至国子祭酒。着有《望云馆诗稿》等。
章昭达:吴兴武康(今属浙江省)人,南朝陈将领。其心情严刻,善于将兵,因军功历任定州刺史、都督、镇军将军、车骑将军等职。
章全益:唐代东蜀涪城人。他从小丧父,由哥哥章全启抚养。他母亲病了,章全启割下大腿上的肉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过后章全启出门旅游,死在旅店里。章全益感激哥哥的恩情,制作了丧服,又因为章全启曾割自己的肉给母亲吃,他便用火烧自己的手指,以重复体验哥哥的疼痛。他还用银字书写《法华经》一部,早晚阅读朗诵。领会其中的道理。后来他在成都的府楼巷,建造了一座房屋,里面设置一座炼丹的炉子。他不用仆人,独自住在这间屋子里,炼丹得钱。数目达到一两金子,便刻一座佛像。
章成缅:字道正,章忠祥子,生、卒无考。唐代浙江省桐庐人,为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富阳市)章氏始祖。以孝行称,人称孝标先生。一日,游东节度李绅幕中,恰值天雪,兴而赋诗,为绅所赏。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举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文宗太和中(约831年左右),官唐山东南道从事,试大理评事,仕终秘书正字。着有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章得象:浦城(今属福建省)人,章仔钧玄孙,北宋大臣。进士出身,仁宗时任相八年,对于宗党亲戚一概不用,而对范仲淹等推行的改革持缄默态度,以至无所建树。
章卿孙:元代蜀人,本姓刘氏。幼为章提刑养子,遂姓章。与母富氏相失三十八年,辗转遍访于江西诸郡,迎归养之。
章学诚:字实斋(1738-1801),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清朝著名思想家、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乾隆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人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着有《文史通义》、《史籍考》等。
章炳麟:号太炎,浙江省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曾参加维新运动,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并参与组建光复会,后参加同盟会。其对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历史学和语言学均有较高造诣。有《章氏丛书》、《章书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
章士钊:湖南省长沙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学者。早期办报鼓吹革命,与黄兴组建华兴会。后参加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司法总长等职。解放后任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有《甲寅杂志存稿》、《名家小说》、《逻辑指要》等。
章孝慈:浙江省奉化人,***之子,章孝严孪生兄弟。不到半年,其母章亚若早逝,由外婆抚养。为了不损害蒋家的名声,章氏兄弟未能正式进入蒋家,姓氏只能冠以母姓。虽不能姓蒋,但***却亲赐名孝严、孝慈,排在第三代“孝”字辈中。1994年10月,章孝慈在回大陆参加学术讨论会时,不幸突发脑溢血,于1995年在台北病逝。1997年,时任台湾“外交部长”的章孝严收到了浙江老家三位蒋家族长给他的联名信,承认他和章孝慈是蒋氏后代。但是,章孝慈已不在人间,成为遗憾。
章孝严:浙江省奉化人,生于广西桂林,***之子。1949年被携渡海赴台,定居于新竹。东吴大学外文系毕业,派往国防部政治作战总队任政战预备官。退役后执教于虎尾中学。1968年通过“外交领事人员乙等特种考试”,进入“外交部”。一年后赴法国鲁汶大学进修法文,回台后,供职于外交部档案资料室,历任科员、驻美“大使馆”秘书。1977年调任“北美司第一科”科长,1978年通过“外交领事人员甲等特考”,任“外交部”专门委员。1979年升任“北美司”副司长暨“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副秘书长,1982年擢升为司长,4年后又擢“外交部”常务次长。1989年12月调派国民党中央海外工作会主任,兼《中外画刊》发行人,推动海外党务。任内,国民党旅美党员成立“海外兴中会”,1990年8月重返“外交部”,任政务次长。1993年3月调任“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十三届中央委员。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都郡:公元前664年,齐国伐鄣。七月,国君胡公祥陈亡,城池失落,鄣国被灭。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国和齐国都为齐太公的后裔,鄣国的后人本以国名“鄣”为氏,今国已不复存在,为不忘同宗相残之悲剧、牢记亡国之屈辱,因而去邑为章,自立章姓,谓章韅。章氏自此始也。梁州(今陕西省汉中东),春秋时置武都郡,战国楚置梁州郡。武都郡梁州,乃章氏第一个郡望。
京兆郡:至韅公十八世,秦末大将章邯,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为保秦皇朝安定,征战沙场。但秦二世胡亥听信奸臣赵高的谗言,欲置章邯于死地。章邯不得已弃秦降楚,归顺项羽。项羽灭了秦国以后,把秦国的土地分为三部分,封立三个王,名叫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章邯驻军地雍州,封章邯为雍王,称王于咸阳以西,建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雍州(九州之一。今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汉以前置京兆郡。京兆郡雍州,乃章氏第二个郡望。
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辖境相当今江西省。章平,章邯之弟,秦末将军,随兄降楚后,仕楚为上大夫,领兵守大散关。刘邦围攻废丘,章邯命章平支援,章平被韩信大败而被俘。赦后迁居豫章。在豫章生息繁衍,人口集聚增多,形成望族。洪州(今江西省南昌),汉置豫章郡,唐以后改洪州。豫章郡洪州,乃章氏第三个郡望。
河间郡:北魏时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古治在今河北河间西南。章自得姓,历周、秦、汉,至西晋,有章岩者,韅公三十七世,章平二十世,任兵部尚书,领兵四十万收大散关有功。因功高而封为河间侯,从而在河间形成名门望族。瀛州(今河北省河间),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今河北省献县)。河间郡瀛州,乃章氏第四个郡望。
2、堂号
复生堂:源出宋代章王容,追思怀念其亡母,其挚情感动万物,连枯竹亦复苏,于是章姓遂有“复生”堂号。
此外,章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思绮堂”、“莱山堂”、“豫章堂”、“式训堂”、“此洗堂”、“河间堂”、“虚受堂”等。
五、宗族特征
1、章姓人才济济。如《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章姓名人一百三十五例,在一百位以后的姓氏中,独占鳌头。
2、章姓多孝子。唐代章全益人称章孝子,同期章成缅亦称章孝子。宋代章王容,追思怀念其亡母,其挚情感动万物,连枯竹亦复苏,于是章姓遂有复生堂号。元代章卿孙,辗转走访三十八年不怠,终见其母。明代章衡民、清代章藻功、章谦存等均为名载史册之大孝子。
============================================================
【章姓宗祠通用对联】
〖章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居冀赣;
源自炎黄。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章姓源流和郡望。
琅玡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营丘遗绪;
渭水流芳。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武王封姜子牙于齐,建都宫丘。下联典指章氏系出姜姓,姜太公之后。
灌园养母;
断指报兄。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章慥,隐华子岗,灌园养母。下联典指唐章全益,少孤,为兄全启所鞠。兄亡,服斩衰,断手一指以报。
诗成归燕;
佩赐银鱼。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章孝标,工诗,有《归燕诗》。下联典指宋·章彀,入为著作郎,赐绯衣银鱼。
望孚辽海;
节凛秋霜。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章樵,知辽海,遇贼大至,郡县官多遭祸,独樵率诸生盛坐堂上、讲诵,贼至,敛刃而退。下联典指南宋·章颖,夙持风节,不为穷达所移,犹如秋霜烈日之不可犯。
望居冀赣;
源自炎黄。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章姓郡望堂号。章姓尽管来源复杂,在发展中则以出自炎帝之后的章姓人为主体,以及以河间(今河北省献县)、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等为郡望,以“弘邦兴泰,译运嗣昌”等为字辈。
-----------------------------------------------------------------
〖章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耕砚善士女;
随笔描真容。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章榕,字幻庐,吴人。精医、审音律、工书画,其画士女及花卉,钩勒、傅色钓妍雅。下联典指清代画家章谷,幼时从塾师学。师出,有友访之。群儿忘其姓氏。师怒。谷即以其笔画颧额须眉,惟妙惟肖。师笑曰:“某也。”叩之,果然。见《杭州府志》等。
守台驱法寇;
赋诗压元白。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将领章高元,字鼎丞,合肥人。光绪间随刘传铭、孙开华防守台湾,法军犯基隆,力战有功,授总兵。宋代天圣进士章岷,字伯镇,蒲城人,徙镇江。与范仲淹同赋诗,岷诗先就。仲淹览曰:“此诗真可压倒元白矣!”官两浙转运使,终光禄卿。
-----------------------------------------------------------------
〖章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实践检验真理;
时间解决问题。
——章乃器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章乃器(1898-1977)自题联。章氏为“七君子事件”受害者之一。
-----------------------------------------------------------------
〖章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父子一门精书画;
兄弟两窑号龙泉。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书画家章谷,字言在,号古愚,仁和人。善八分隶体,画尤工绝,其子皆能绍谷艺。下联典指南宋陶瓷家章生一,处州人。他主持的哥窑和其弟主持的弟窑,又称权泉窑,为我国古代名窑。 产品以青瓷为主,畅销国内及世界各地。
子厚尚书左仆射;
鼎丞重庆镇总兵。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嘉佑进士章敦(1035-1105),字子厚,蒲城人,徙居苏州。博学善文。王安石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后黜知汝州。高太后崩,起敦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下联典指清代将领章高元,官至重庆镇总兵。
三月暧时花竞发;
两溪分处水分流。
——章八元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在历六年进士章八元《归桐卢旧居寄严长史》诗句联。
野水不知何处去;
游人却是等闲来。
——章碣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进士章碣《城志偶题》诗联句。
立地枯天怀大志;
早春催人兆丰年。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鹤顶格析字、嵌“章”字的析字联。
-----------------------------------------------------------------
〖章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释将活建州之民命;
梦象兆郇国之祥征。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章仔钧。下联典指北宋·章得象。
文武兼优,是父是子;
友恭尽美,难弟难兄。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章质夫父子进士第一。下联典指唐孝子章全益,涪城人。少孤,为兄全启所鞠。母病,全启割股膳母而愈。及全启亡,全益守孝服,断手一指以报。以卖药为业,居成都四十年,人号章孝子。
风格如夏日秋霜,洵矣中兴良佐;
标持以孤松劲柏,允矣开国名臣。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分别典指南宋·章颖、明·章纶。下联分别典指北宋·章得象、明·章溢。
============================================================
附录一:【章氏家训】
〖太傅仔钧公家训〗(原文)
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贼。
亡家两字曰嫖与贱,败家两字曰暴与凶。
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吃系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
产业不患贫而患非正,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礼懈如痴,
意纵如狂,行畀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
妻妾为之泣,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格言具在,朝夕诵思。
译文:
“耕”、“读”两字是为传家之宝,“俭”、“勤”两字是为发家之道,
“让”、“忍”两字是为安家之本,“盗”、“贼”两字是为居家必防,
“嫖”、“贱”两字是为亡家之路,“暴”、“凶”两字是为败家之源。
不可存怀疑别人的心,不要听不利团结的话,不能干引起公愤的事,
不要有贪图公众利益的行为。不良行为在萌生意念时就应当及早遏制,
切不可发展养成恶习惯,最要紧的实事求是,万事以诚为本。
子孙虽多而庸碌无才,是最大的不幸;家产虽富而来路不正,是最大的耻辱;
门庭虽闹而调理无度,是最大的败落;交际虽广而结恶从邪,是最大的罪行。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精神萎靡不振,
为人的礼仪如痴人一般茫然不知,却纵欲如狂,气度如乞丐一样狭小,
败祖宗家业,辱父母名声,乡邻为之羞耻,妻妾为之哭泣,
象这种人怎么还能够被称为“人”而活在世上呢?
以上安家处世格言,应日夜诵读,切记在心。
============================================================
附录二:【章姓典故、趣事】
〖枯竹复生〗
“枯竹复生”是一个被人所经常引用的成语,而这个典故,就出在宋代的大孝子章王容的身上。
据传,章王容事亲尽孝,母亲死后,他日夜追思怀念,其挚情竟然感动了万物,连已经没有生命的枯竹都被感动得复生。而且,他的子孙还相继以经学被朝廷所重用,所以当时的人都说,这是章王容的孝行之报!
-----------------------------------------------------------------
〖持世救偏〗
明清之际,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批评“以明心见性之空言取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的理学末流,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学术,由此形成了当时的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并没有在社会上激起应有的回响,相反,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以及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取而代之的是干嘉考据学。章学诚作为干嘉时期著名的学者,既反对考据学的脱离实际,亦不满宋学的空疏,于是重新提倡经世致用的治学风尚。他说:“所贵君子之学术,为能持世而救偏。”这充分显示出他的卓越之处。
章学诚在致钱大昕的书札中说:“世俗风尚,必有所偏,达人显贵之所主持,聪明才智之所奔赴,其中流弊必不在小。载笔之士不思救挽,无为贵著述矣。苟欲有所救挽,则必逆于时趋。”他看到了当时学风的弊端,尤其是众所共趋的考据学,已脱离了社会现实,所以要“逆于时趋”,而挽救学术。对于当时的学风,他在《文史通义·原学下》篇有一个评价:“学博者长于考索,岂非道中之实积,而骛于博者,终身敝精劳神以殉之,不知博之何所取也。才雄者健于属文,岂非道体之发挥,而擅于文者,终身苦心焦思以构之,不思文之何所用也。言义理者似能思矣,而不知义理虚悬而无薄,则义理亦无当于道矣。此皆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也。”学问、文辞、义理三者被割裂开来,学问渊博者不知博之何所取,文辞敏捷者不知文之何所用,言义理者又陷入空而无当之境,牵强附会,由此导致了学风的不正。基于上述认识,章学诚倡导学术研究不能趋于时俗,而应“持世救偏”,诚如《文史通义·说林》所云:“风尚所趋,必有所弊,君子立言以救弊,归之中正而已矣。”
章学诚对汉学的批评是十分明显的,他认为考证之风“征实过多,发挥过少,有如蚕食叶而不能抽丝”,如果做学问仅仅停留在考据上,那是“但知聚铜,不解铸釜”。对于宋学,章学诚同样持批评态度。他指出宋儒之学“以‘道’名学,而外轻经济事功,内轻学问文章,则守陋自是,枵腹空谈性天,无怪通儒耻言宋学矣”。宋学舍弃了“学问文章”,专事性命空谈,不免陷于学术末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章学诚对汉宋之学都加以批评,但他不是对汉学与宋学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中又有所肯定。例如他批评汉学不遗余力,然而又认为汉学也有可取之处,“义理必须探索,名数必须考订”。宋学亦然,它既有空疏而为通儒所耻的缺点,但“《五子遗书》,诸家语录,其中精言名理,可以补经传之缺”,故“讲求文辞,亦不宜略去宋学”。章学诚能以一种客观公允的态度对待学术,实属难能可贵。
在学术大旨上,章学诚提出了“言性命者必究于史”的命题。“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是章学诚对浙东学术的一个总概括,亦反映了他本人的学术追求。章学诚并不反对“天人性命之学”,但认为不能“空言义理以为功”,而应将性命之学落到实处,与现实人事结合起来。所以,他平时致力于史学研究,将性命之学归于史学。这与他“六经皆史”的主张是一致的,即经学与史学都非空言,而应切近现实人事。
章学诚的“持世救偏”思想,是对顾炎武等思想家学术精神的继承与发扬。顾炎武痛感王学末流性命之论的空疏,而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并提出了“理学,经学也”的命题。顾炎武所言理学与一般理解不同,指的是经学。在他看来,宋代以来的所谓理学到明代已成为末流,不能称之为理学了,而是禅学。因此,理学必须在经学以内讨论,通过经学来探求义理,乃治学之正途。所以,在顾炎武那里,理学,经学,都可视为实学的代名词。而从学术大旨来看,章学诚“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六经皆史”的命题,与顾炎武“理学,经学也”的观点相比,可谓异曲同工,即治学应发扬求实精神,以经世致用为目标。《文史通义·史释》云:“君子苟有志于学,则必求当代典章,以切于人伦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于经术精微;则学为实事,而文非空言,所谓有体必有用也。”这也就是强调学术要与历史制度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验于人事。
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章学诚可谓生非其时。在考据学风盛行的干嘉时代,他的学问“逆于时趋”,思想不为时人称许,即使在他去世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也仍然湮没无闻。直至胡适为他作了年谱,梁启超高度评价他在史学、方志学上的成就,学术界才慢慢关注他。尽管章学诚的思想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但从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不凡的学术创见。顾炎武提出“理学即经学”的命题时,其主旨并非为了考证,而在于经世致用,但后人曲解他的用意,以致把他奉为清代考据学的鼻祖。从章学诚的思想学术来看,他并没有囿于成说,专事考证,而是继承了顾炎武等大思想家的学术精髓,力矫时弊,直与清初三大师的思想相呼应。
章(Zhā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始祖盖为姜子牙。据《姓氏辨证》、《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章氏的孕育地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鄣城村(现属章丘县),商朝时为鄣国;章氏的诞生地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西周初,姜子牙受封于齐,建齐国,是为齐太公。鄣国被齐太公收为附庸国,后齐太公将鄣国及临近的齐国分封给庶子。春秋时鄣国被齐灭掉,鄣国的后人以国名“鄣”为氏,因认为国家已不复存在,又去掉表示疆邑的“阝”,成为今天的章姓。鄣国和齐国都为齐太公的后裔,鄣国灭亡,国人为纪念故国而去邑为章,称为章氏,实乃同宗相残的悲剧。
2、出自妊姓,为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据《元和姓纂》记载,妊姓是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始祖为黄帝的长子。又据《左传》说,妊姓出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裔。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为妊,而谢、章、薛、舒、吕、终、泉、毕、过、祝十姓,都是出自最初的妊姓。因此,有章姓推溯起来当然是5000年前黄帝的后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
3、出自他姓改姓而来:
① 汉代章弇原为仇氏者,因避仇而始改之为章姓。
② 元朝人章卿孙原姓刘,因由章姓人抚养长大,也以章为姓。
③ 据《元史·孝友传》所载,章卿孙,本姓刘,幼为章氏养子,遂姓章。
④ 据《***传》所载,***金屋藏娇,与章氏一胎产下二子,一曰章孝严,一曰章孝慈。
4、出自他族改姓而来:
① 清满洲人姓氏有章姓,世居大凌河。
② 清满洲八旗姓章佳氏后改为章姓。
③ 明清时云南北胜州副同知姓章,系蒙古人;后来改为单姓章。
④ 当代土家族中原有人以姜加孔或姜加阿寅勒为姓,今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后来也省作单姓章。
得姓始祖:齐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可称吕尚、吕望、姜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文王兴周,帮助武王灭纣,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后来,姜尚将其支庶封于鄣。春秋时鄣国被同姓的齐国吞并,鄣国子孙耻于同室操戈,就以失国为氏,后去掉邑旁,称章姓。他们尊齐太公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公元前664年,鄣国被其同宗齐国消灭,章姓始散居齐地,如战国时齐(今属山东省)有将领章子。西汉初,有秦将章邯、章平兄弟,其后有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章文(太公之裔),甘泉(今江苏省扬州)人章赣,匈奴单于近臣章渠,匈奴降汉者章尼,东汉时有扬州(今属江苏省)人章河,这些史实表明,秦汉之际,章姓已北入蒙古,西入陕西,南及苏、赣。魏晋南北朝时期,姜太公的后裔,在豫章繁衍成为大族,由此形成了章姓豫章郡望,南北朝时期享誉青史的吴兴章姓即由此分衍而出。此期有资料表明,河间(今属河北省)之章姓亦发展迅速,后逐渐昌盛并形成了章姓河间郡望。隋唐之际,已有章姓人落籍梓州(治今四川省三台),而且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均有了章姓人家。五代十国时,已有章姓人落籍福建,如章仔钧其先祖由福建泉州徙居浦城。两宋时,见诸史册之章姓更胜,可谓名家辈出。由于北方动荡,此际章姓迁徙以南方为主,如章父章俞由福建浦城徙江苏苏州,章岷由浦城徙居江苏镇江,章甫由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徙居真州(今江苏省仪征),章琰由宁国太平徙润州(今江苏省镇江),章宪由建州浦城迁苏州……。此际,由于章得象、章敦、章鉴入朝为相,更使得江南之章姓名噪一时。明初,山西章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南、湖北、陕西、河北、北京等地。明清之际,章姓分布更广,并有沿海之章姓迁居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地。1949年,***败居台湾,时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章姓人随从者甚众。如今,章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章姓约占全国汉族章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章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三、历史名人
章 邯:秦朝将领。镇压陈胜、项梁起义军战功赫赫,后在巨鹿为项羽所败。不久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建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南)。前二零五年,被韩信击败后自杀。
章 敦:字子厚(1035-1105),建州浦城(今福建省)人,北宋大臣。进士出身,曾被王安石派去处理少数民族问题。哲宗亲政后,被任为宰相,由于改变对西夏的政策,导致战争再起,与哲宗议立嗣问题时,认为徽宗轻佻不可立,又严厉打击守旧派。徽宗即位后,屡被贬黜。
章 衡:章敦族侄,北宋大臣。仁宗年间高中状元,历经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久任地方官而频繁转换,其敢于指摘时弊,曾任赴辽使臣,其文韬武略令辽人惊叹。
章 悦:北宋大臣。王安石实行新政,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当时以博学善文见称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悦,就曾在这件大事中担任过重要的角色。
章 鉴:隆兴府分宁(今江西省修水)人,南宋大臣。咸淳十年,累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其为人宽厚,凡事无所不可,人称“满朝欢”。居官清廉,家贫如洗。
章 溢:浙江省龙泉人,明初大臣。与刘基、宋濂、叶琛并称四先生,为朱元璋所敬重。累官至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
章 潢:明代经学家,字本清,南昌人,庐山白鹿洞书院洞主、顺天府(今北京市)儒学训导。他品行高洁,学问也好,与利玛窦相识之后,时有往来。有一天,利玛窦生了病,但是来拜访他的朋友依旧络绎不绝,章潢眼见他应接不暇,对身体的康复不利,出于善意的关心,因此要利玛窦“告诉佣人对来访的客人就说我不在家”,利玛窦说:“我们一般不说假话,且不能撒谎。”此言一出,更是赢得了众多朋友对他的尊敬。
章 镳:清代学者,章学诚之父。据《章氏遗书》载:“少孤,先祖遗书散失,家贫不能购书,则借读于人……孜孜不倦。”经过多年的苦学,终于考中了进士。然而,考中进士的章镳因为为人耿介,不善钻营,朝廷并未授予他一官半职。直到九年后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朝廷同乡举荐,章镳才被授予湖北应城县县令,开始了他在应城、天门等地长达十年的为官、任教生涯。
章 煦: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大臣。乾隆年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陕甘学政、湖北布政使、湖北巡抚、礼部尚书等职。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章 鋆:鄞县(今浙江省宁波)人,清代大臣、诗人。咸丰壬子恩科状元,累官至国子祭酒。着有《望云馆诗稿》等。
章昭达:吴兴武康(今属浙江省)人,南朝陈将领。其心情严刻,善于将兵,因军功历任定州刺史、都督、镇军将军、车骑将军等职。
章全益:唐代东蜀涪城人。他从小丧父,由哥哥章全启抚养。他母亲病了,章全启割下大腿上的肉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过后章全启出门旅游,死在旅店里。章全益感激哥哥的恩情,制作了丧服,又因为章全启曾割自己的肉给母亲吃,他便用火烧自己的手指,以重复体验哥哥的疼痛。他还用银字书写《法华经》一部,早晚阅读朗诵。领会其中的道理。后来他在成都的府楼巷,建造了一座房屋,里面设置一座炼丹的炉子。他不用仆人,独自住在这间屋子里,炼丹得钱。数目达到一两金子,便刻一座佛像。
章成缅:字道正,章忠祥子,生、卒无考。唐代浙江省桐庐人,为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富阳市)章氏始祖。以孝行称,人称孝标先生。一日,游东节度李绅幕中,恰值天雪,兴而赋诗,为绅所赏。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举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文宗太和中(约831年左右),官唐山东南道从事,试大理评事,仕终秘书正字。着有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章得象:浦城(今属福建省)人,章仔钧玄孙,北宋大臣。进士出身,仁宗时任相八年,对于宗党亲戚一概不用,而对范仲淹等推行的改革持缄默态度,以至无所建树。
章卿孙:元代蜀人,本姓刘氏。幼为章提刑养子,遂姓章。与母富氏相失三十八年,辗转遍访于江西诸郡,迎归养之。
章学诚:字实斋(1738-1801),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清朝著名思想家、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乾隆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人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着有《文史通义》、《史籍考》等。
章炳麟:号太炎,浙江省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曾参加维新运动,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并参与组建光复会,后参加同盟会。其对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历史学和语言学均有较高造诣。有《章氏丛书》、《章书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
章士钊:湖南省长沙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学者。早期办报鼓吹革命,与黄兴组建华兴会。后参加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司法总长等职。解放后任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有《甲寅杂志存稿》、《名家小说》、《逻辑指要》等。
章孝慈:浙江省奉化人,***之子,章孝严孪生兄弟。不到半年,其母章亚若早逝,由外婆抚养。为了不损害蒋家的名声,章氏兄弟未能正式进入蒋家,姓氏只能冠以母姓。虽不能姓蒋,但***却亲赐名孝严、孝慈,排在第三代“孝”字辈中。1994年10月,章孝慈在回大陆参加学术讨论会时,不幸突发脑溢血,于1995年在台北病逝。1997年,时任台湾“外交部长”的章孝严收到了浙江老家三位蒋家族长给他的联名信,承认他和章孝慈是蒋氏后代。但是,章孝慈已不在人间,成为遗憾。
章孝严:浙江省奉化人,生于广西桂林,***之子。1949年被携渡海赴台,定居于新竹。东吴大学外文系毕业,派往国防部政治作战总队任政战预备官。退役后执教于虎尾中学。1968年通过“外交领事人员乙等特种考试”,进入“外交部”。一年后赴法国鲁汶大学进修法文,回台后,供职于外交部档案资料室,历任科员、驻美“大使馆”秘书。1977年调任“北美司第一科”科长,1978年通过“外交领事人员甲等特考”,任“外交部”专门委员。1979年升任“北美司”副司长暨“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副秘书长,1982年擢升为司长,4年后又擢“外交部”常务次长。1989年12月调派国民党中央海外工作会主任,兼《中外画刊》发行人,推动海外党务。任内,国民党旅美党员成立“海外兴中会”,1990年8月重返“外交部”,任政务次长。1993年3月调任“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十三届中央委员。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都郡:公元前664年,齐国伐鄣。七月,国君胡公祥陈亡,城池失落,鄣国被灭。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国和齐国都为齐太公的后裔,鄣国的后人本以国名“鄣”为氏,今国已不复存在,为不忘同宗相残之悲剧、牢记亡国之屈辱,因而去邑为章,自立章姓,谓章韅。章氏自此始也。梁州(今陕西省汉中东),春秋时置武都郡,战国楚置梁州郡。武都郡梁州,乃章氏第一个郡望。
京兆郡:至韅公十八世,秦末大将章邯,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为保秦皇朝安定,征战沙场。但秦二世胡亥听信奸臣赵高的谗言,欲置章邯于死地。章邯不得已弃秦降楚,归顺项羽。项羽灭了秦国以后,把秦国的土地分为三部分,封立三个王,名叫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章邯驻军地雍州,封章邯为雍王,称王于咸阳以西,建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雍州(九州之一。今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汉以前置京兆郡。京兆郡雍州,乃章氏第二个郡望。
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辖境相当今江西省。章平,章邯之弟,秦末将军,随兄降楚后,仕楚为上大夫,领兵守大散关。刘邦围攻废丘,章邯命章平支援,章平被韩信大败而被俘。赦后迁居豫章。在豫章生息繁衍,人口集聚增多,形成望族。洪州(今江西省南昌),汉置豫章郡,唐以后改洪州。豫章郡洪州,乃章氏第三个郡望。
河间郡:北魏时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古治在今河北河间西南。章自得姓,历周、秦、汉,至西晋,有章岩者,韅公三十七世,章平二十世,任兵部尚书,领兵四十万收大散关有功。因功高而封为河间侯,从而在河间形成名门望族。瀛州(今河北省河间),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今河北省献县)。河间郡瀛州,乃章氏第四个郡望。
2、堂号
复生堂:源出宋代章王容,追思怀念其亡母,其挚情感动万物,连枯竹亦复苏,于是章姓遂有“复生”堂号。
此外,章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思绮堂”、“莱山堂”、“豫章堂”、“式训堂”、“此洗堂”、“河间堂”、“虚受堂”等。
五、宗族特征
1、章姓人才济济。如《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章姓名人一百三十五例,在一百位以后的姓氏中,独占鳌头。
2、章姓多孝子。唐代章全益人称章孝子,同期章成缅亦称章孝子。宋代章王容,追思怀念其亡母,其挚情感动万物,连枯竹亦复苏,于是章姓遂有复生堂号。元代章卿孙,辗转走访三十八年不怠,终见其母。明代章衡民、清代章藻功、章谦存等均为名载史册之大孝子。
============================================================
【章姓宗祠通用对联】
〖章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居冀赣;
源自炎黄。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章姓源流和郡望。
琅玡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营丘遗绪;
渭水流芳。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武王封姜子牙于齐,建都宫丘。下联典指章氏系出姜姓,姜太公之后。
灌园养母;
断指报兄。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章慥,隐华子岗,灌园养母。下联典指唐章全益,少孤,为兄全启所鞠。兄亡,服斩衰,断手一指以报。
诗成归燕;
佩赐银鱼。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章孝标,工诗,有《归燕诗》。下联典指宋·章彀,入为著作郎,赐绯衣银鱼。
望孚辽海;
节凛秋霜。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章樵,知辽海,遇贼大至,郡县官多遭祸,独樵率诸生盛坐堂上、讲诵,贼至,敛刃而退。下联典指南宋·章颖,夙持风节,不为穷达所移,犹如秋霜烈日之不可犯。
望居冀赣;
源自炎黄。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章姓郡望堂号。章姓尽管来源复杂,在发展中则以出自炎帝之后的章姓人为主体,以及以河间(今河北省献县)、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等为郡望,以“弘邦兴泰,译运嗣昌”等为字辈。
-----------------------------------------------------------------
〖章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耕砚善士女;
随笔描真容。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章榕,字幻庐,吴人。精医、审音律、工书画,其画士女及花卉,钩勒、傅色钓妍雅。下联典指清代画家章谷,幼时从塾师学。师出,有友访之。群儿忘其姓氏。师怒。谷即以其笔画颧额须眉,惟妙惟肖。师笑曰:“某也。”叩之,果然。见《杭州府志》等。
守台驱法寇;
赋诗压元白。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将领章高元,字鼎丞,合肥人。光绪间随刘传铭、孙开华防守台湾,法军犯基隆,力战有功,授总兵。宋代天圣进士章岷,字伯镇,蒲城人,徙镇江。与范仲淹同赋诗,岷诗先就。仲淹览曰:“此诗真可压倒元白矣!”官两浙转运使,终光禄卿。
-----------------------------------------------------------------
〖章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实践检验真理;
时间解决问题。
——章乃器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章乃器(1898-1977)自题联。章氏为“七君子事件”受害者之一。
-----------------------------------------------------------------
〖章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父子一门精书画;
兄弟两窑号龙泉。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书画家章谷,字言在,号古愚,仁和人。善八分隶体,画尤工绝,其子皆能绍谷艺。下联典指南宋陶瓷家章生一,处州人。他主持的哥窑和其弟主持的弟窑,又称权泉窑,为我国古代名窑。 产品以青瓷为主,畅销国内及世界各地。
子厚尚书左仆射;
鼎丞重庆镇总兵。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嘉佑进士章敦(1035-1105),字子厚,蒲城人,徙居苏州。博学善文。王安石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后黜知汝州。高太后崩,起敦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下联典指清代将领章高元,官至重庆镇总兵。
三月暧时花竞发;
两溪分处水分流。
——章八元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在历六年进士章八元《归桐卢旧居寄严长史》诗句联。
野水不知何处去;
游人却是等闲来。
——章碣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进士章碣《城志偶题》诗联句。
立地枯天怀大志;
早春催人兆丰年。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鹤顶格析字、嵌“章”字的析字联。
-----------------------------------------------------------------
〖章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释将活建州之民命;
梦象兆郇国之祥征。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章仔钧。下联典指北宋·章得象。
文武兼优,是父是子;
友恭尽美,难弟难兄。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章质夫父子进士第一。下联典指唐孝子章全益,涪城人。少孤,为兄全启所鞠。母病,全启割股膳母而愈。及全启亡,全益守孝服,断手一指以报。以卖药为业,居成都四十年,人号章孝子。
风格如夏日秋霜,洵矣中兴良佐;
标持以孤松劲柏,允矣开国名臣。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分别典指南宋·章颖、明·章纶。下联分别典指北宋·章得象、明·章溢。
============================================================
附录一:【章氏家训】
〖太傅仔钧公家训〗(原文)
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贼。
亡家两字曰嫖与贱,败家两字曰暴与凶。
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吃系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
产业不患贫而患非正,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礼懈如痴,
意纵如狂,行畀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
妻妾为之泣,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格言具在,朝夕诵思。
译文:
“耕”、“读”两字是为传家之宝,“俭”、“勤”两字是为发家之道,
“让”、“忍”两字是为安家之本,“盗”、“贼”两字是为居家必防,
“嫖”、“贱”两字是为亡家之路,“暴”、“凶”两字是为败家之源。
不可存怀疑别人的心,不要听不利团结的话,不能干引起公愤的事,
不要有贪图公众利益的行为。不良行为在萌生意念时就应当及早遏制,
切不可发展养成恶习惯,最要紧的实事求是,万事以诚为本。
子孙虽多而庸碌无才,是最大的不幸;家产虽富而来路不正,是最大的耻辱;
门庭虽闹而调理无度,是最大的败落;交际虽广而结恶从邪,是最大的罪行。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精神萎靡不振,
为人的礼仪如痴人一般茫然不知,却纵欲如狂,气度如乞丐一样狭小,
败祖宗家业,辱父母名声,乡邻为之羞耻,妻妾为之哭泣,
象这种人怎么还能够被称为“人”而活在世上呢?
以上安家处世格言,应日夜诵读,切记在心。
============================================================
附录二:【章姓典故、趣事】
〖枯竹复生〗
“枯竹复生”是一个被人所经常引用的成语,而这个典故,就出在宋代的大孝子章王容的身上。
据传,章王容事亲尽孝,母亲死后,他日夜追思怀念,其挚情竟然感动了万物,连已经没有生命的枯竹都被感动得复生。而且,他的子孙还相继以经学被朝廷所重用,所以当时的人都说,这是章王容的孝行之报!
-----------------------------------------------------------------
〖持世救偏〗
明清之际,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批评“以明心见性之空言取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的理学末流,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学术,由此形成了当时的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并没有在社会上激起应有的回响,相反,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以及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取而代之的是干嘉考据学。章学诚作为干嘉时期著名的学者,既反对考据学的脱离实际,亦不满宋学的空疏,于是重新提倡经世致用的治学风尚。他说:“所贵君子之学术,为能持世而救偏。”这充分显示出他的卓越之处。
章学诚在致钱大昕的书札中说:“世俗风尚,必有所偏,达人显贵之所主持,聪明才智之所奔赴,其中流弊必不在小。载笔之士不思救挽,无为贵著述矣。苟欲有所救挽,则必逆于时趋。”他看到了当时学风的弊端,尤其是众所共趋的考据学,已脱离了社会现实,所以要“逆于时趋”,而挽救学术。对于当时的学风,他在《文史通义·原学下》篇有一个评价:“学博者长于考索,岂非道中之实积,而骛于博者,终身敝精劳神以殉之,不知博之何所取也。才雄者健于属文,岂非道体之发挥,而擅于文者,终身苦心焦思以构之,不思文之何所用也。言义理者似能思矣,而不知义理虚悬而无薄,则义理亦无当于道矣。此皆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也。”学问、文辞、义理三者被割裂开来,学问渊博者不知博之何所取,文辞敏捷者不知文之何所用,言义理者又陷入空而无当之境,牵强附会,由此导致了学风的不正。基于上述认识,章学诚倡导学术研究不能趋于时俗,而应“持世救偏”,诚如《文史通义·说林》所云:“风尚所趋,必有所弊,君子立言以救弊,归之中正而已矣。”
章学诚对汉学的批评是十分明显的,他认为考证之风“征实过多,发挥过少,有如蚕食叶而不能抽丝”,如果做学问仅仅停留在考据上,那是“但知聚铜,不解铸釜”。对于宋学,章学诚同样持批评态度。他指出宋儒之学“以‘道’名学,而外轻经济事功,内轻学问文章,则守陋自是,枵腹空谈性天,无怪通儒耻言宋学矣”。宋学舍弃了“学问文章”,专事性命空谈,不免陷于学术末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章学诚对汉宋之学都加以批评,但他不是对汉学与宋学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中又有所肯定。例如他批评汉学不遗余力,然而又认为汉学也有可取之处,“义理必须探索,名数必须考订”。宋学亦然,它既有空疏而为通儒所耻的缺点,但“《五子遗书》,诸家语录,其中精言名理,可以补经传之缺”,故“讲求文辞,亦不宜略去宋学”。章学诚能以一种客观公允的态度对待学术,实属难能可贵。
在学术大旨上,章学诚提出了“言性命者必究于史”的命题。“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是章学诚对浙东学术的一个总概括,亦反映了他本人的学术追求。章学诚并不反对“天人性命之学”,但认为不能“空言义理以为功”,而应将性命之学落到实处,与现实人事结合起来。所以,他平时致力于史学研究,将性命之学归于史学。这与他“六经皆史”的主张是一致的,即经学与史学都非空言,而应切近现实人事。
章学诚的“持世救偏”思想,是对顾炎武等思想家学术精神的继承与发扬。顾炎武痛感王学末流性命之论的空疏,而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并提出了“理学,经学也”的命题。顾炎武所言理学与一般理解不同,指的是经学。在他看来,宋代以来的所谓理学到明代已成为末流,不能称之为理学了,而是禅学。因此,理学必须在经学以内讨论,通过经学来探求义理,乃治学之正途。所以,在顾炎武那里,理学,经学,都可视为实学的代名词。而从学术大旨来看,章学诚“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六经皆史”的命题,与顾炎武“理学,经学也”的观点相比,可谓异曲同工,即治学应发扬求实精神,以经世致用为目标。《文史通义·史释》云:“君子苟有志于学,则必求当代典章,以切于人伦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于经术精微;则学为实事,而文非空言,所谓有体必有用也。”这也就是强调学术要与历史制度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验于人事。
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章学诚可谓生非其时。在考据学风盛行的干嘉时代,他的学问“逆于时趋”,思想不为时人称许,即使在他去世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也仍然湮没无闻。直至胡适为他作了年谱,梁启超高度评价他在史学、方志学上的成就,学术界才慢慢关注他。尽管章学诚的思想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但从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不凡的学术创见。顾炎武提出“理学即经学”的命题时,其主旨并非为了考证,而在于经世致用,但后人曲解他的用意,以致把他奉为清代考据学的鼻祖。从章学诚的思想学术来看,他并没有囿于成说,专事考证,而是继承了顾炎武等大思想家的学术精髓,力矫时弊,直与清初三大师的思想相呼应。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甲午太岁章词大将军介绍
☑ 丙寅太岁耿章大将军介绍
☑ 丙寅年太岁耿章大将军
☑ 甲午年太岁章词大将军
☑ 掌纹杂乱无章是否意味着运势低迷是不是真的
☑ 女人掌纹杂乱无章好吗代表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