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姓
时间:2009-07-25 00:07:11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黄姓从总体上分为“黄姓起源 、黄姓图腾、黄国历史、黄姓由来 、黄姓迁徙、黄氏名人、郡望堂号、黄姓祠联、宗祠世系”十大内容。
一、黄姓起源
黄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二、黄姓图腾
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史籍《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因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史籍《热河志》第七十一卷这样介绍:“《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部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部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部三十公里处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黄色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 (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黄色:黄色的平原,黄色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黄色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的注释:“黄,地之色也”。黄氏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等国,后被晋国一一灭掉,其中黄国的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的一支,晋国的黄渊便是其后裔。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及福建入闽始祖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三、黄国历史
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建立了黄国。《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记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城址长方形,周长6700米,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黄国史实见于《左传》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鲁僖公二年(前658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子逃奔黄国。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消黄国〔待考—公元前648年〕,原始社会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称黄邑,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地名依然称黄邑。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称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县隆古乡境内,黄国都城的遗址成了河南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南陆公受封黄邑,食邑黄城,以地为姓,成了黄氏的肇基始祖,成为黄邑的统治者。黄氏宗族就是以贵族的地位在黄国的土地上一代传一代地繁衍分支,发展起来的。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国吞并以后,黄氏宗族结束了一两千年的贵族地位,变成了平民百姓,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黄国都城旧址建在今河南潢川县城以西约十公里的隆古乡南面,故城略呈长方形,周长为6720米,城墙用灰沙夯土筑成,墙高5-7米,基宽5.9米,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河南省东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经过2650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今天到黄国都城能够看到的古迹,只有黄国宫殿池和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 在黄国都城故址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公的坟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700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黄氏宗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来到黄国当统治者,过着统治者的贵族生活。夏、商、周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认黄国的王侯地位,世袭相传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之后,黄氏宗族结束了统治者的地位,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谋生存,共谋发展。随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黄氏宗族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多,历代分支繁衍,必须采取分支迁居的方式,来维持宗族的繁衍与发展的局面。因此,黄氏宗族根据中华民族的留长迁幼的方式,各房留长子往黄国继承祖业,次子以下的兄弟外迁移居他乡,另创基业,各自立自强,兴旺发达。经过四千多年的历代迁移传播,大江南北,黄河之滨,长城内外,海内国外,五洲四海,处处都有黄氏宗亲在居住,在创业,在发展。黄氏子孙,勤劳智慧,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处处繁荣昌盛,丁财日炽,人文蔚起,形势喜人。黄国是黄氏宗族的发祥地,是黄氏宗族的祖宗乡。黄国人民勤劳朴实,民风民俗清雅,令海内外每一个到潢川县寻根访祖的游子十分佩服。潢川县当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积极发掘黄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筹建黄都古迹旅游景点和相应的旅游设施,吸引海内外黄氏宗亲到祖宗乡投资置业,观光拜祖,为黄都增添光彩。由于黄国被楚国所灭和都城的倒塌,黄氏宗族地位的改变,黄氏宗族逐步迁居外地他乡,另谋发展。今天的黄国都城旧址,几里路内尽是田野,没有乡村,更没有一户黄姓人家,十几里路内的乡村,黄氏乡亲少之又少。国内外新编的有关黄姓的志书族谱中,对黄国都城的美好描写提请改写,不要盲人说瞎话,不要舞蹈海内外乡亲。等到海内外乡亲同心协力,共建黄都旅游胜地完成之日,我们黄氏宗族开心之时。潢川县城地处中原腹地,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规划恰当,街道纵横有序,街路清洁整齐,令人心旷神怡。潢川县的父母官,对于寻根访祖的黄氏乡亲十分热情,带领你到黄国都城实地参观。隆古乡是黄都所在地,乡政府官员每年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黄氏宗亲,黄国的父母官的行为令人钦佩,黄国的人民令人可敬。
四、黄姓由来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6、黄渊
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五、黄姓迁徙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今日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太尉黄琼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莆田黄氏、侯官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宫随其人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江夏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彦丰者,于晋永嘉年间(300年)八姓衣冠人闽居候官黄巷,垦荒致富,唐朝进士开国公谥忠义桂州刺史黄岸入莆其子孙蕃昌兴旺,为闽中着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门黄氏,多为这支入闽的黄姓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黄碣(新唐书、十国春秋有传)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军城黄氏初祖黄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卿侍中兼同知枢密院使,其玄孙翰林院馆阁校勘重修《江夏军城黄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军城黄氏,忠孝两全(唐忠臣黄碣宋孝子黄廓),江夏无双,四代联登,簪缨世济,积学才学”的御批。宋代还有莆阳迁潮始祖黄詹(一名黄汝詹),子孙散处广东各地,居潮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② 客家黄氏 (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简称)种德堂大宗祠。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兴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六、黄氏名人
黄歇 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园之妹,知其有孕,纳于考烈王,生幽王。后李园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于棘门刺杀之。
黄霸 (前170~前51)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少学律令,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为政宽和。尝从经学家夏庚胜治尚书。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谥定。
黄香(18-106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京师称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章帝还曾特许他到宫中藏书之所东观读书。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黄香的这种品行正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旧传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因此,自明清以来,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工诗,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并擅行、草书。着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词等。
黄巢 (820~884)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唐僖宗干符元年(公元874),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干符五年王仙芝败死于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为害十年的黄巢之乱始告结束,史称为黄巢之乱。
黄道婆 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黄中庸 (1130-1110)《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海令、太常博士,累官中奉大夫、太常院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与欧阳修、王安石、包拯、韩琦等齐名。
七、郡望堂号
1、郡望
江夏郡:汉高祖置郡此支黄氏为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
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
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治所在鱼复(今四川省奉节东)。
洛阳郡: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
晋安郡:治所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东街南侧黄巷)。
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省)。
东阳郡:治所在长山(今浙江省金华)。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陇西渭水东岸)。
西 郡:为酒泉黄衍之后。在今甘肃省永昌一带。
江陵郡:在今湖北省荆州。
松阳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2、堂号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大量黄氏族谱记载:因惠连公受封于黄国而得胜。黄国被楚所灭之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并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迁徙至江夏、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繁衍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代为冠族,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今海内外黄姓子孙万派朝宗江夏,认江夏为郡望与发祥地。江夏堂源此。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此外,黄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小堂号:“思敬堂”、“孝友堂”、“四士堂”、“檀樾堂”;仅金墩黄氏就有“千顷堂”、“万卷堂”、“礼耕堂”、“敦本堂”、“种德堂”等。
============================================================
八、【黄姓宗祠通用联】
〖黄姓宗祠门楣题辞〗
江夏世家 春申遗风 叔度高风 东观流徽 山谷腾辉
“春申遗风”,颂楚国名相黄歇风范。战国时期黄歇曾任楚国宰相近三十年,政绩卓著,封春申君,是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苏东坡赞春申曰:“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列四杰,声振华夏。”“叔度高风”,说的是东汉黄宪,字叔度,传见《后汉书》。史称黄宪虽家境贫寒,却是一位非凡才气的大才子,他十四岁时,就被全国名流称为师表。黄宪谢世后,当朝宰相陈蕃说:“若叔度在,我绝不敢先佩印绶矣!”宋儒学大师朱熹也盛赞曰:“黄宪言论风旨虽不尽见,然其气象温象,圭角晖焉,而见之者感于心,品其最高乎,使得圣人作之,当居颜氏之科矣。”“东观流徽”,说的是东汉黄香,黄香出自官宦世家,九岁失母,为子极孝,当时的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门下孝子”;《三字经》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少聪颖,博通经典,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入仕,初任郎中,汉章帝召见,让他入东观(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官拜尚书郎,升为左丞相,黄香被尊为江夏黄氏大始祖。“山谷腾辉”,说的是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官刑部侍郎。初时与张采、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称“天下四学士”,诗文极受当时士林推崇,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书法行、草、楷皆精,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北宋四大家”。
-----------------------------------------------------------------
〖黄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教化第一;
孝友无双。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丞相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少学时学律令。武帝时未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独用宽和为名。宣帝时为廷尉正、扬州刺史、颍川太守。后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汉世方治民吏,皆霸为首。为政对外宽和,对内严明,后世将他和龚遂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并称“龚黄”。下联典指后汉尚书令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年九岁,失母,事父至孝。夏月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稍长,博通经典,能写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和帝时官至尚书令,勤于政务,又举荐不少人才;安帝时官魏郡友谊赛守,当时遭水灾,他拿出俸禄及所得的赏赐来赈济贫民。后卒于家。着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文章。
飘飘意气;
汪汪澄波。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黄伯思,字长睿,别字霄宾,自号云林子,元符年间进士,官秘书郎。遍览册府(帝王藏书的地方)藏书,以至废寝忘食,性好古文奇字,彝器上的款识,他都悉能辨正。自六经到子、史、百家,无不精通。善画,工诗文。篆、隶、正、行、草、飞白,都极绝妙。着有《翼骚》、《东观余论》等。因身体瘦弱,人称“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之意”。下联典指后汉孝廉黄宪,字叔度,博学,善言谈,被当时名士荀淑誉为颜回。年十四,与友人语移日不能去。大臣陈蕃、周举尝谓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荫,复存于心。”郭泰少游汝南,称叔度:“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曾举孝廉,有人劝他做官,他也不拒绝,但去到京城后,马上又回来了,什么官也不做。
徽流江夏;
景焕阳春。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黄氏郡望为江夏郡。战国时楚国贵族春申君黄歇,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时任令尹,受封淮北,又改封于吴。门下有食客三千,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曾派兵攻秦救赵,后灭鲁国。考烈王死后,他在内乱中被杀。因曾住江夏黄鹤乡仁义村,从战国以后,江夏一直是黄氏发展繁衍的中心。
江夏世泽;
淮阳名家。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黄香,江夏人,以孝闻名。
颍川课最;
江夏无双。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黄霸,擢颍川太守,治绩最优。下联典指东汉·黄香。
颖川德政;
江夏贤声。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牌坊联。全联追宗溯源典指颖川的黄霸和江夏的黄香事典。
南邦相业;
东观书馨。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正殿联。全联讲典指楚相春申君黄歇和东汉黄香的功名业绩。
***叔度;
孝友庭坚。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黄宪,字叔度。下北典指北宋·黄庭坚,苏轼谓其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
〖黄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江夏源北国;
万石肇南雄。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黄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
〖黄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赤日远衔葵影;
薰风浓带荷香。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末工部侍郎黄峭山《夏》诗句联。
宋代奎章学士;
中华开国元勋。
——佚名民国时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饶平县城的黄氏老大宗祠联。上联典指饶平县黄氏所宗始祖黄峭山。下联典指民国时黄姓后人最优秀代表是黄兴。
-----------------------------------------------------------------
〖黄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江夏垂德源流远;
三七遗芳世泽长。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黄姓的郡望是江夏。下联典指峭山事迹。名流惊世诗书士;
技艺超人纺织娘。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下联典指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咏诗句春归何处;
题菊花秋艳几时。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摘自黄庭坚《清平乐》词中名句。下联典指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884),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东南)人。率百万众,攻入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长安被围后撤季,后不屈自杀。他曾有《题菊花》、《菊花》等诗作传世。
-----------------------------------------------------------------
金墩黄氏祠联
金墩入阁两相国;
黄府进士三尚书。
安平潘湖金墩源,
沙堤钟山清江流。
凤翔一鲁卿督及第;
榜眼探花文武巍科。
光升汝良,锡衮治国;
法司宗伯,宰辅安邦。
金墩大方公介父子同登龙榜 ;
玉塘双牌焘勋兄弟齐身凤池 。
金章观钺文武登贤书齐鼎元 ;
墩里尚宾长白跃龙榜共蝉联。
金墩积善堂枢介云吉德维方胜;
武林扬雪台机阁飞智绍绳尚朴 。
——台湾清末四大翰林之一进士京章黄彦鸿撰
台湾军城黄氏祖祠联
三山榴花祖筑万卷楼倡闽道学,
四德兼全裔建千顷堂昭国史书。
闽祠屹铜海巩溪仪彩凤;
台堂立东山军城起文龙。
兴化诗书礼乐宋洋泽;
军城金堂玉马定朴声。
江夏流芳千秋冠裳承雨露;
巩溪分派万代俎豆肃春秋。
山牌时宜三士教授潭州守 ;
杜塘大器五经博士孝子家 。
军城中庸能诵古芬渊源江夏 ;
金墩黄府勉承先绩衣被颍川 。
一门枢相祖舜昭北斗耀景陟;
两状大魁定朴晖南宋映巩溪。
军城四代联登继祖德千秋世泽 ;
中庸五子科第承宗功万载伟业 。
祖编修孙学士一堂翰苑 ;
唐忠臣宋孝子万古纲常 。
——台湾清末四大翰林之一进士京章黄彦鸿撰
欢承渌渌咸康俗;
忙咏田园鲁直诗。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黄庭坚事典。
诗罢春风荣草木;
书成快剑斫蛇龙。
——黄庭坚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黄庭坚诗句联。
看花临水心无事;
啸志歌怀意自如。
——黄慎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黄慎(1687-1761)自题联。黄慎字恭寿,福建宁化人。久寓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雍正布衣,与郑板桥友谊甚深。字学怀素,善草书。以对母孝顺为人称道。
万象函归方丈室;
四围环列自家山。
——黄遵宪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诗人黄遵宪(1848-1905)自题联。黄遵宪,字公度,广东嘉应人。光绪举人,维新派。曾任驻外参赞。后参加戊戌变法。
光前已振家声久;
裕后还留世泽长。
——冯骥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冯骥才着《阴阳八卦》第八回《黄家后门联》语。
朝夕莫忘亲命语;
晨昏当荐祖宗香。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作黄姓《七律·认宗》诗之颈联。诗的全文是:“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身居外境犹吾境,久住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根深叶茂同庥庆,三七男儿总炽昌。”
绵绵世泽留孙子;
赫赫家声继汉唐。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黄氏源流”歌之联句。“黄氏源流歌”,即“内八句”全文是:“梅江江上旧华堂,阀阅相传江夏黄。百里华封留政绩,千年翰院擅文章。绵绵世泽留孙子,赫赫家声继汉唐。如见普谱应起敬,今人远仰昔高阳。”诗中梅江,指广东嘉应(梅州)。高阳即颛顼。西晋伦常南粤士;
〖黄姓宗祠门楣题辞〗
江夏世家 春申遗风 叔度高风 东观流徽 山谷腾辉
“春申遗风”,颂楚国名相黄歇风范。战国时期黄歇曾任楚国宰相近三十年,政绩卓著,封春申君,是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苏东坡赞春申曰:“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列四杰,声振华夏。”“叔度高风”,说的是东汉黄宪,字叔度,传见《后汉书》。史称黄宪虽家境贫寒,却是一位非凡才气的大才子,他十四岁时,就被全国名流称为师表。黄宪谢世后,当朝宰相陈蕃说:“若叔度在,我绝不敢先佩印绶矣!”宋儒学大师朱熹也盛赞曰:“黄宪言论风旨虽不尽见,然其气象温象,圭角晖焉,而见之者感于心,品其最高乎,使得圣人作之,当居颜氏之科矣。”“东观流徽”,说的是东汉黄香,黄香出自官宦世家,九岁失母,为子极孝,当时的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门下孝子”;《三字经》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少聪颖,博通经典,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入仕,初任郎中,汉章帝召见,让他入东观(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官拜尚书郎,升为左丞相,黄香被尊为江夏黄氏大始祖。“山谷腾辉”,说的是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官刑部侍郎。初时与张采、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称“天下四学士”,诗文极受当时士林推崇,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书法行、草、楷皆精,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北宋四大家”。
1.附黄氏世系
中华黄氏总世系(台湾版)
黄氏出自嬴姓帝舜时东夷部落之首曰伯益乃帝颛顼之苗裔因助禹治水有功而被帝舜赐姓嬴氏伯益之裔十四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曰嬴姓十四氏其黄氏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曰黄子国春秋时楚国为霸仅黄国与随国敢与之抗衡周襄成王郑初癸酉年黄被楚所吞其后黄国子孙遂以国为氏即吾黄氏也
一世 夏朝 始祖有熊氏居轩辕总部落号黄帝少典之子建夏朝故都寿百有十岁配夫人金天氏西陵氏葬陕西黄陵县中都桥山子廿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长子昌意
二世 昌意金天氏号少昊轩辕次子配蜀山氏寿百岁葬山东曲阜城东云阳山子颛顼
三世 颛顼昌意子字祖仲赐嬴姓配若水姬氏腾奔氏寿九十八岁葬山东濮阳子卷章
四世 卷章颛顼子字有自配有莘女娇氏子皋陶
五世 皋陶卷章子字孝祖号大业协同夏禹治水有功受虞禅位寿百岁葬浙江绍兴府会稽山禹陵配虞氏子伯益
六世 伯益臬陶子字员融事夏禹在位三载后禅让帝位于夏启配金氏焉有子六长太康次陆终季仲康四少康
七世 陆终伯益次子字天际号吴回兄帝太康失国弟复焉受封于河南潢川定城西二十里黄国寿六十有一配金氏鬼方氏子昆吾
八世 昆吾陆终子字起龙号王相徙商丘封江夏郡王配嬴氏子渊公
九世 渊公王相昆吾子字湘若号本宗居晋国周灵王已酉年卒配姬氏子帝杼
十世 帝杼渊公子号南陆配虞氏子槐
十一世 槐公帝杼子字菜公舜帝甲申年有虞封候爵于光州潢川定城为故黄国之始祖配嬴氏子芒
十二世 芒公槐长子字萃公号女修配嬴氏子泄公
十三世 泄公芒长子字芬公号祖冲配姬氏子扁驷
十四世 扁驷泄次子字蜀公配嬴氏子仅勤
十五世 仅勤扁驷长子配尧氏子根
十六世 根公仅勤次子配舜氏子崇轩
十七世 商朝 崇轩初名尹号阿衡根子官宰相配嬴氏子梁伯
十八世 梁伯崇轩长子配姬氏子祖甲
十九世 祖甲梁子配商氏子攸
十二世 攸公祖甲长子号汝鸿配曹氏子禀
廿一世 禀公攸子居黄州黄冈县封黄冈伯配嬴氏子主土
廿二世 主土禀子封南星王配姬氏子不稿
廿三世 不稿主土次子官侍中郎配嬴氏子佗
廿四世 佗公不稿八子配姬氏子扩
廿五世 扩公佗子官武阳候配嬴氏子伥
廿六世 伥公扩子号父叔官大将军配姬氏子汝鸠
廿七世 汝鸠伥子号吴父配吴氏子岵
廿八世 岵公汝鸠子官长城县尉配嬴氏子彤
廿九世 彤公岵子配姬氏子倏
三十世 倏公岵子国史院内学士配嬴氏子弗亚
卅一世 弗亚倏子封历正卿士配比干女子林夫
卅二世 林夫弗亚子官太史配嬴氏子域
卅三世 域公林夫子封新祝君配姬氏子父檀
卅四世 父檀域公子官典农子配嬴氏子约绩
卅五世 约绩父檀子官司录配姬氏子黉
卅六世 黉公约绩子配嬴氏王所
卅七世 周朝 王所黉子官大将军配王氏子中立
卅八世 中立王所次子官远征大将配周氏子起犀
卅九世 起犀中立子配嬴氏子髦子
四十世 髦子起犀子官中大夫配周氏子见推
四十一世 见推髦子子官司谏配嬴氏子鞅
四十二世 鞅公见推子官衮州剌史配商氏子履
四十三世 履公鞅子配姬氏子辰
四十四世 辰公履子官阁署正配嬴氏子芮伯
四十五世 芮伯辰长子官至司徒配芮氏子考
四十六世 考公芮伯次子官大正配夏氏子君牙
四十七世 君牙字良夫考子周桓王时大司徒配周氏子宓
四十八世 宓公牙子字中立周庄王时官江夏长史征军大将配商氏子形
四十九世 荆公宓子字起崛官宗正配嬴氏子詹父
五十世 詹父荆公子官阁署正配詹氏子僖
五十一世 僖公詹父子封高平候配王氏子翳
五十二世 翳公僖子配林氏子藩
五十三世 藩公翳子官大正配潘氏子吉甫
五十四世 吉甫藩子时周襄王四年配唐氏子适
五十五世 适公吉甫子配陈氏子灌
五十六世 春秋朝 灌公适子配梁氏子垂
五十七世 垂公权梁子字君孟官大司农黄国国君配孟姬氏子息葬光山宝相院侧
五十八世 息公垂子居光州潢川定城西隆古黄国周襄王郑初癸酉年楚国以不纳遂吞并黄国子孙遂以国为姓官攘校尉配周氏子炽
五十九世 炽公息子配王氏子宰孔
六十世 宰孔炽子晚年官正上卿配夏氏子三老公栋公陈公
六十一世 老公宰孔长子配陈氏子二妥宗伯由潢川定城西迁光州固始配王氏子妥公
六十二世 妥公老公子官庶尹迁宗伯配商氏子企公
六十三世 战国朝 企公宗伯妥公子字邡公配林氏子广中
六十四世 广中企公长子官都尉配农氏子扃公
六十五世 扃公广中次子字辅西官冀州牧钱府上士配张氏子二淑弓
六十六世 淑弓扃子字芹公官郡邑正配潘氏子二浩公辅西
六十七世 浩公淑弓长子字永乐封司徒居光州固始配楚氏子惠
六十八世 惠公浩季子字骏公官内史封公爵配周氏子歇公
六十九世 歇公惠子号春申君楚国考烈王时宰相生于光州潢川定城故都中寓居新罗耋年徙居黄州江夏郡门下食客三千战国四大君子周朝赧王姬延丁未年正月初五日午时生周朝赧王姬延癸酉年八月十五日子时亡剌墓在湖广常德府江阴北门外黄鹤仁义开元寺干山巽向配李氏姬氏郑氏毛氏子十三尚号幼冲尝晖韶往擎曼向平曦义荣安远述究贵姑
七十世 秦朝 尚公歇公子字伯河号幼冲居东南郡大司农永和元年迁司徒秦朝关西大儒周朝赧王姬延壬午年三月初三日生秦朝辛卯年十二月初五日卒配王氏子大纲
七十一世 大纲幼冲子西汉光州剌史封江夏候周朝赧王姬延丁巳年六月廿八日生西汉高后辛酉年七月十六日卒配郑氏子公卿
七十二世 西汉朝 公卿大纲子官太常博士周朝赧王姬延壬辰年七月初七日生汉景帝刘启庚寅年八月廿九日卒配陈氏子士夫
七十三世 士夫公卿子汉高祖刘邦辛丑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文帝刘恒庚午年十一月十七日卒配韩氏子三彬彰彩
七十四世 彰号大族士夫次子汉文帝刘恒庚午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武帝刘彻征和庚寅年四月十七日卒配柳氏子霸公
七十五世 霸公大族季子字次公汉丞相由江夏郡安陆徙居淮阳阳夏西汉宣帝五凤丙寅年官御史大夫左丞相封建成候汉武帝建元乙巳年八月十一日午时生汉宣帝甘露庚午年三月初一日丑时卒葬河南归德府考城大奎陵山龙形配樊氏陈氏巫氏纪氏吕氏子十三仲达仲浦仲渲矫明广明刘钊宣容宏叔季良裕
七十六世 仲达霸公子官御史大夫汉武帝天汉辛巳年五月初八日生汉成帝建始辛卯年十月初十日卒配党氏子宗
七十七世 宗公仲达子号仍嘉汉宣帝元康丙辰年八月初八日生汉平帝元始辛酉年十一月十一日卒配张氏子禄
七十八世 禄公宗子号元相东汉初官谏议大夫汉成帝鸿嘉辛丑年十二月廿五日汉光武帝建武辛亥年九月初七日卒配柴氏子伯良
七十九世 伯良禄公子汉宣帝甘露庚午年十二月廿五日汉建武庚寅年九月初七日卒配燕氏子况
八十世 况公伯良子官叶县令复居江夏安陆县云梦乡汉成帝庚午年五月十六日生汉和帝永元庚寅年十一月初十日卒配叶氏子香
八十一世 东汉朝 香公况子字文疆九龄母丧事父至孝东汉永元初累拜尚书令左丞相东汉光武帝建武辛亥年三月十八日寅时生东汉武帝元狩已未年十二月廿五日子时卒葬江夏郡安陆云梦北郊源口配夫人李氏郑氏陆氏胡氏子八琼瑰琏理琛瓒珂琉
八十二世 琼公香公子字世英官尚书左仆射封忠候寿汉章帝元和丙戌年正月十二日生汉桓帝延熹乙卯年二月十五日卒七十九配夫人陈氏颜氏李氏子恩荣
八十三世 恩荣琼公长子汉安帝元康丙辰年四月十六日生汉献帝建安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卒配胡氏子琬
八十四世 琬公恩荣子字子琰官中书令封关内候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汉景帝后元庚子年八月十八日生汉惠帝刘盈已酉年十月十五日卒寿五十二配夫人赵氏袁氏李氏吴氏刘氏子二通奎
八十五世 通公字苴侃号龟寿琬公子桓帝延熹辛丑年九月初九日生三国齐王正始庚申年十二月十六日卒配杨氏子忠
八十六世 三国朝 忠公通长子字汉升又字竟威号舜夫三国蜀将军五虎将灵帝光和辛酉年正月初十日生献帝延康庚子年十二月廿五日殉于御营谥刚候配曹氏子权
八十七世 权公忠次子字公衡号靖楷晚号道隆官车骑将军东汉末年尝避乱于仙游平明山后回光州固始献帝建安年庚寅年十二月初一日生三国齐王正始庚申年十一月廿一日卒景初年间谥景候配丘氏子腾
八十八世 腾公字崇恭权子初名迪蜀官尚书郎延熙初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光州剌史三国蜀延熙辛未年九月初五日生东晋元帝景元癸未年十月初十日卒官尚书郎配郑氏知运
八十九世 晋朝 知运初名潜腾子字丕渭号必祥官永嘉太守立郡学置义田晋孝武帝司马炎太康辛丑年正月十二日生晋孝武帝宁康乙亥年九月二十日卒配詹氏子三仲孔诗
九十世 元方字彦丰号苌馨知运子五胡乱华东晋永昌壬午年随晋元帝丁亥年司马睿南渡中洲板荡衣冠入闽仕晋安郡太守政尚慈惠封闽国公实为闽粤两省黄氏之始祖居福州候官乌石山黄巷西晋惠帝司马衷永康庚申年正月初四日辰时生东晋安帝孝武帝司马曜太元乙未年十一月十五日寅时卒寿九十五谥文节配郑氏子仲葬乌石山榴花洞口
九十一世 仲西元方子字杓迪南郡都尉内史晋成帝咸康已亥年六月十六日生南北朝武帝壬戌年十月初二日卒封闽国公葬候官县西配何氏生子九长子雍旧雍新雍天雍地雍鑫雍森庆肇庆盛庆举
九十二世 雍旧仲公长子字伟公号泓伯封太史黄门侍郎东晋简文帝咸安辛未年十月廿一日生南北朝北魏正平辛卯年十二月十五日卒配王氏生子四如章如意如诗如文
九十三世 如意雍旧次子字奎公东宫舍人东晋安帝隆安庚子年十月十五日生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壬午年十二月初九日卒寿一百有三岁配胡氏子四长讳齐次讳西季讳赋四讳辛
九十四世 南北朝 西公字昱公如意长子官仕梁历官湖广江陵县令安陆令遂居焉配曲氏子熏传青山虎丘派
齐公如意次子中郎将赠太保南北朝北魏延和癸酉年七月二十日生南北朝宣武帝永平辛卯年十一月十二日卒配林氏子贵林
九十五世 贵林齐长子国子监祭酒赠太傅南北朝北魏献文天安丙午年六月廿五日生文帝大统庚申年十月初二日卒配詹氏生子四瑞仪端仪祥仪礼仪
九十六世 端仪贵林次子南朝建安都阳令南北朝宣武帝景明庚辰年五月十五日生陈宣帝太建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配郑氏子若
九十七世 若公端仪长子南朝荆州剌史武帝召为附马孝庄帝永熙癸丑年十月初十日生隋朝炀帝大业乙丑年九月十九日卒配丘氏生子六长子浮之滔之浪之流之渊之源之
九十八世 隋朝 滔之若次子隋朝青钱弘文馆学士官至御史中丞陈文帝天康丙戌年九月十二日生唐朝太宗贞观庚子年二月初二日卒配陈氏子三芫芳鞠
九十九世 芳公滔之次子号竹岩撰家谱图序历官福唐参军晋安太守勤恤庶民讲学于闽之东山撰家谱图序隋文帝开皇庚申年七月廿二日生唐朝高宗上元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卒配郑氏子三长冲次守恭季守美
一百世 唐朝 冲公芳公子字士谦封秘书监唐太宗贞观丁亥年正月初六日生唐少帝唐隆庚戌年十一月十五日卒配苏氏胡氏子三长讳岸徙莆阳延寿里莆田黄氏次讳崖传仙游尖山黄氏
守恭芳公次子字国材号一翁晚号惟康由福州黄巷徙居丰州郡东南郊开元寺唐太宗贞观已丑年二月十八日生唐睿宗太极壬子年十二月十八日卒葬泉郡西郊刺仔山子五配李氏马氏长经居南安芦里隍山次纪居惠安黄田季纲居安溪葛盘四纬居同安坑柄纶继胞叔守美为嗣
守美芳公季子字士材号怡康由福州黄巷徙居福建漳浦南诏唐太宗贞观癸巳年三月廿八日生唐中宗太神龙乙巳年十一月廿八日卒配马氏无嗣特立胞兄五子纬为嗣
唐儒士黄莫顿首拜撰
一、黄姓起源
黄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二、黄姓图腾
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史籍《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因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史籍《热河志》第七十一卷这样介绍:“《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部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部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部三十公里处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黄色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 (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黄色:黄色的平原,黄色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黄色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的注释:“黄,地之色也”。黄氏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等国,后被晋国一一灭掉,其中黄国的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的一支,晋国的黄渊便是其后裔。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及福建入闽始祖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三、黄国历史
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建立了黄国。《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记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城址长方形,周长6700米,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黄国史实见于《左传》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鲁僖公二年(前658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子逃奔黄国。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消黄国〔待考—公元前648年〕,原始社会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称黄邑,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地名依然称黄邑。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称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县隆古乡境内,黄国都城的遗址成了河南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南陆公受封黄邑,食邑黄城,以地为姓,成了黄氏的肇基始祖,成为黄邑的统治者。黄氏宗族就是以贵族的地位在黄国的土地上一代传一代地繁衍分支,发展起来的。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国吞并以后,黄氏宗族结束了一两千年的贵族地位,变成了平民百姓,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黄国都城旧址建在今河南潢川县城以西约十公里的隆古乡南面,故城略呈长方形,周长为6720米,城墙用灰沙夯土筑成,墙高5-7米,基宽5.9米,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河南省东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经过2650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今天到黄国都城能够看到的古迹,只有黄国宫殿池和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 在黄国都城故址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公的坟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700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黄氏宗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来到黄国当统治者,过着统治者的贵族生活。夏、商、周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认黄国的王侯地位,世袭相传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之后,黄氏宗族结束了统治者的地位,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谋生存,共谋发展。随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黄氏宗族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多,历代分支繁衍,必须采取分支迁居的方式,来维持宗族的繁衍与发展的局面。因此,黄氏宗族根据中华民族的留长迁幼的方式,各房留长子往黄国继承祖业,次子以下的兄弟外迁移居他乡,另创基业,各自立自强,兴旺发达。经过四千多年的历代迁移传播,大江南北,黄河之滨,长城内外,海内国外,五洲四海,处处都有黄氏宗亲在居住,在创业,在发展。黄氏子孙,勤劳智慧,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处处繁荣昌盛,丁财日炽,人文蔚起,形势喜人。黄国是黄氏宗族的发祥地,是黄氏宗族的祖宗乡。黄国人民勤劳朴实,民风民俗清雅,令海内外每一个到潢川县寻根访祖的游子十分佩服。潢川县当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积极发掘黄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筹建黄都古迹旅游景点和相应的旅游设施,吸引海内外黄氏宗亲到祖宗乡投资置业,观光拜祖,为黄都增添光彩。由于黄国被楚国所灭和都城的倒塌,黄氏宗族地位的改变,黄氏宗族逐步迁居外地他乡,另谋发展。今天的黄国都城旧址,几里路内尽是田野,没有乡村,更没有一户黄姓人家,十几里路内的乡村,黄氏乡亲少之又少。国内外新编的有关黄姓的志书族谱中,对黄国都城的美好描写提请改写,不要盲人说瞎话,不要舞蹈海内外乡亲。等到海内外乡亲同心协力,共建黄都旅游胜地完成之日,我们黄氏宗族开心之时。潢川县城地处中原腹地,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规划恰当,街道纵横有序,街路清洁整齐,令人心旷神怡。潢川县的父母官,对于寻根访祖的黄氏乡亲十分热情,带领你到黄国都城实地参观。隆古乡是黄都所在地,乡政府官员每年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黄氏宗亲,黄国的父母官的行为令人钦佩,黄国的人民令人可敬。
四、黄姓由来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6、黄渊
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五、黄姓迁徙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今日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太尉黄琼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莆田黄氏、侯官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宫随其人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江夏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彦丰者,于晋永嘉年间(300年)八姓衣冠人闽居候官黄巷,垦荒致富,唐朝进士开国公谥忠义桂州刺史黄岸入莆其子孙蕃昌兴旺,为闽中着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门黄氏,多为这支入闽的黄姓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黄碣(新唐书、十国春秋有传)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军城黄氏初祖黄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卿侍中兼同知枢密院使,其玄孙翰林院馆阁校勘重修《江夏军城黄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军城黄氏,忠孝两全(唐忠臣黄碣宋孝子黄廓),江夏无双,四代联登,簪缨世济,积学才学”的御批。宋代还有莆阳迁潮始祖黄詹(一名黄汝詹),子孙散处广东各地,居潮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② 客家黄氏 (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简称)种德堂大宗祠。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兴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六、黄氏名人
黄歇 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园之妹,知其有孕,纳于考烈王,生幽王。后李园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于棘门刺杀之。
黄霸 (前170~前51)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少学律令,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为政宽和。尝从经学家夏庚胜治尚书。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谥定。
黄香(18-106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京师称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章帝还曾特许他到宫中藏书之所东观读书。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黄香的这种品行正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旧传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因此,自明清以来,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工诗,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并擅行、草书。着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词等。
黄巢 (820~884)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唐僖宗干符元年(公元874),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干符五年王仙芝败死于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为害十年的黄巢之乱始告结束,史称为黄巢之乱。
黄道婆 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黄中庸 (1130-1110)《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海令、太常博士,累官中奉大夫、太常院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与欧阳修、王安石、包拯、韩琦等齐名。
七、郡望堂号
1、郡望
江夏郡:汉高祖置郡此支黄氏为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
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
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治所在鱼复(今四川省奉节东)。
洛阳郡: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
晋安郡:治所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东街南侧黄巷)。
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省)。
东阳郡:治所在长山(今浙江省金华)。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陇西渭水东岸)。
西 郡:为酒泉黄衍之后。在今甘肃省永昌一带。
江陵郡:在今湖北省荆州。
松阳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2、堂号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大量黄氏族谱记载:因惠连公受封于黄国而得胜。黄国被楚所灭之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并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迁徙至江夏、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繁衍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代为冠族,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今海内外黄姓子孙万派朝宗江夏,认江夏为郡望与发祥地。江夏堂源此。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此外,黄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小堂号:“思敬堂”、“孝友堂”、“四士堂”、“檀樾堂”;仅金墩黄氏就有“千顷堂”、“万卷堂”、“礼耕堂”、“敦本堂”、“种德堂”等。
============================================================
八、【黄姓宗祠通用联】
〖黄姓宗祠门楣题辞〗
江夏世家 春申遗风 叔度高风 东观流徽 山谷腾辉
“春申遗风”,颂楚国名相黄歇风范。战国时期黄歇曾任楚国宰相近三十年,政绩卓著,封春申君,是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苏东坡赞春申曰:“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列四杰,声振华夏。”“叔度高风”,说的是东汉黄宪,字叔度,传见《后汉书》。史称黄宪虽家境贫寒,却是一位非凡才气的大才子,他十四岁时,就被全国名流称为师表。黄宪谢世后,当朝宰相陈蕃说:“若叔度在,我绝不敢先佩印绶矣!”宋儒学大师朱熹也盛赞曰:“黄宪言论风旨虽不尽见,然其气象温象,圭角晖焉,而见之者感于心,品其最高乎,使得圣人作之,当居颜氏之科矣。”“东观流徽”,说的是东汉黄香,黄香出自官宦世家,九岁失母,为子极孝,当时的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门下孝子”;《三字经》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少聪颖,博通经典,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入仕,初任郎中,汉章帝召见,让他入东观(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官拜尚书郎,升为左丞相,黄香被尊为江夏黄氏大始祖。“山谷腾辉”,说的是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官刑部侍郎。初时与张采、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称“天下四学士”,诗文极受当时士林推崇,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书法行、草、楷皆精,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北宋四大家”。
-----------------------------------------------------------------
〖黄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教化第一;
孝友无双。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丞相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少学时学律令。武帝时未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独用宽和为名。宣帝时为廷尉正、扬州刺史、颍川太守。后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汉世方治民吏,皆霸为首。为政对外宽和,对内严明,后世将他和龚遂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并称“龚黄”。下联典指后汉尚书令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年九岁,失母,事父至孝。夏月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稍长,博通经典,能写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和帝时官至尚书令,勤于政务,又举荐不少人才;安帝时官魏郡友谊赛守,当时遭水灾,他拿出俸禄及所得的赏赐来赈济贫民。后卒于家。着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文章。
飘飘意气;
汪汪澄波。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黄伯思,字长睿,别字霄宾,自号云林子,元符年间进士,官秘书郎。遍览册府(帝王藏书的地方)藏书,以至废寝忘食,性好古文奇字,彝器上的款识,他都悉能辨正。自六经到子、史、百家,无不精通。善画,工诗文。篆、隶、正、行、草、飞白,都极绝妙。着有《翼骚》、《东观余论》等。因身体瘦弱,人称“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之意”。下联典指后汉孝廉黄宪,字叔度,博学,善言谈,被当时名士荀淑誉为颜回。年十四,与友人语移日不能去。大臣陈蕃、周举尝谓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荫,复存于心。”郭泰少游汝南,称叔度:“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曾举孝廉,有人劝他做官,他也不拒绝,但去到京城后,马上又回来了,什么官也不做。
徽流江夏;
景焕阳春。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黄氏郡望为江夏郡。战国时楚国贵族春申君黄歇,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时任令尹,受封淮北,又改封于吴。门下有食客三千,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曾派兵攻秦救赵,后灭鲁国。考烈王死后,他在内乱中被杀。因曾住江夏黄鹤乡仁义村,从战国以后,江夏一直是黄氏发展繁衍的中心。
江夏世泽;
淮阳名家。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黄香,江夏人,以孝闻名。
颍川课最;
江夏无双。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黄霸,擢颍川太守,治绩最优。下联典指东汉·黄香。
颖川德政;
江夏贤声。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牌坊联。全联追宗溯源典指颖川的黄霸和江夏的黄香事典。
南邦相业;
东观书馨。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正殿联。全联讲典指楚相春申君黄歇和东汉黄香的功名业绩。
***叔度;
孝友庭坚。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黄宪,字叔度。下北典指北宋·黄庭坚,苏轼谓其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
〖黄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江夏源北国;
万石肇南雄。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黄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
〖黄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赤日远衔葵影;
薰风浓带荷香。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末工部侍郎黄峭山《夏》诗句联。
宋代奎章学士;
中华开国元勋。
——佚名民国时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饶平县城的黄氏老大宗祠联。上联典指饶平县黄氏所宗始祖黄峭山。下联典指民国时黄姓后人最优秀代表是黄兴。
-----------------------------------------------------------------
〖黄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江夏垂德源流远;
三七遗芳世泽长。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黄姓的郡望是江夏。下联典指峭山事迹。名流惊世诗书士;
技艺超人纺织娘。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下联典指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咏诗句春归何处;
题菊花秋艳几时。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摘自黄庭坚《清平乐》词中名句。下联典指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884),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东南)人。率百万众,攻入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长安被围后撤季,后不屈自杀。他曾有《题菊花》、《菊花》等诗作传世。
-----------------------------------------------------------------
金墩黄氏祠联
金墩入阁两相国;
黄府进士三尚书。
安平潘湖金墩源,
沙堤钟山清江流。
凤翔一鲁卿督及第;
榜眼探花文武巍科。
光升汝良,锡衮治国;
法司宗伯,宰辅安邦。
金墩大方公介父子同登龙榜 ;
玉塘双牌焘勋兄弟齐身凤池 。
金章观钺文武登贤书齐鼎元 ;
墩里尚宾长白跃龙榜共蝉联。
金墩积善堂枢介云吉德维方胜;
武林扬雪台机阁飞智绍绳尚朴 。
——台湾清末四大翰林之一进士京章黄彦鸿撰
台湾军城黄氏祖祠联
三山榴花祖筑万卷楼倡闽道学,
四德兼全裔建千顷堂昭国史书。
闽祠屹铜海巩溪仪彩凤;
台堂立东山军城起文龙。
兴化诗书礼乐宋洋泽;
军城金堂玉马定朴声。
江夏流芳千秋冠裳承雨露;
巩溪分派万代俎豆肃春秋。
山牌时宜三士教授潭州守 ;
杜塘大器五经博士孝子家 。
军城中庸能诵古芬渊源江夏 ;
金墩黄府勉承先绩衣被颍川 。
一门枢相祖舜昭北斗耀景陟;
两状大魁定朴晖南宋映巩溪。
军城四代联登继祖德千秋世泽 ;
中庸五子科第承宗功万载伟业 。
祖编修孙学士一堂翰苑 ;
唐忠臣宋孝子万古纲常 。
——台湾清末四大翰林之一进士京章黄彦鸿撰
欢承渌渌咸康俗;
忙咏田园鲁直诗。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黄庭坚事典。
诗罢春风荣草木;
书成快剑斫蛇龙。
——黄庭坚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黄庭坚诗句联。
看花临水心无事;
啸志歌怀意自如。
——黄慎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黄慎(1687-1761)自题联。黄慎字恭寿,福建宁化人。久寓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雍正布衣,与郑板桥友谊甚深。字学怀素,善草书。以对母孝顺为人称道。
万象函归方丈室;
四围环列自家山。
——黄遵宪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诗人黄遵宪(1848-1905)自题联。黄遵宪,字公度,广东嘉应人。光绪举人,维新派。曾任驻外参赞。后参加戊戌变法。
光前已振家声久;
裕后还留世泽长。
——冯骥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冯骥才着《阴阳八卦》第八回《黄家后门联》语。
朝夕莫忘亲命语;
晨昏当荐祖宗香。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作黄姓《七律·认宗》诗之颈联。诗的全文是:“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身居外境犹吾境,久住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根深叶茂同庥庆,三七男儿总炽昌。”
绵绵世泽留孙子;
赫赫家声继汉唐。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黄氏源流”歌之联句。“黄氏源流歌”,即“内八句”全文是:“梅江江上旧华堂,阀阅相传江夏黄。百里华封留政绩,千年翰院擅文章。绵绵世泽留孙子,赫赫家声继汉唐。如见普谱应起敬,今人远仰昔高阳。”诗中梅江,指广东嘉应(梅州)。高阳即颛顼。西晋伦常南粤士;
〖黄姓宗祠门楣题辞〗
江夏世家 春申遗风 叔度高风 东观流徽 山谷腾辉
“春申遗风”,颂楚国名相黄歇风范。战国时期黄歇曾任楚国宰相近三十年,政绩卓著,封春申君,是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苏东坡赞春申曰:“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列四杰,声振华夏。”“叔度高风”,说的是东汉黄宪,字叔度,传见《后汉书》。史称黄宪虽家境贫寒,却是一位非凡才气的大才子,他十四岁时,就被全国名流称为师表。黄宪谢世后,当朝宰相陈蕃说:“若叔度在,我绝不敢先佩印绶矣!”宋儒学大师朱熹也盛赞曰:“黄宪言论风旨虽不尽见,然其气象温象,圭角晖焉,而见之者感于心,品其最高乎,使得圣人作之,当居颜氏之科矣。”“东观流徽”,说的是东汉黄香,黄香出自官宦世家,九岁失母,为子极孝,当时的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门下孝子”;《三字经》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少聪颖,博通经典,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入仕,初任郎中,汉章帝召见,让他入东观(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官拜尚书郎,升为左丞相,黄香被尊为江夏黄氏大始祖。“山谷腾辉”,说的是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官刑部侍郎。初时与张采、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称“天下四学士”,诗文极受当时士林推崇,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书法行、草、楷皆精,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北宋四大家”。
1.附黄氏世系
中华黄氏总世系(台湾版)
黄氏出自嬴姓帝舜时东夷部落之首曰伯益乃帝颛顼之苗裔因助禹治水有功而被帝舜赐姓嬴氏伯益之裔十四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曰嬴姓十四氏其黄氏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曰黄子国春秋时楚国为霸仅黄国与随国敢与之抗衡周襄成王郑初癸酉年黄被楚所吞其后黄国子孙遂以国为氏即吾黄氏也
一世 夏朝 始祖有熊氏居轩辕总部落号黄帝少典之子建夏朝故都寿百有十岁配夫人金天氏西陵氏葬陕西黄陵县中都桥山子廿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长子昌意
二世 昌意金天氏号少昊轩辕次子配蜀山氏寿百岁葬山东曲阜城东云阳山子颛顼
三世 颛顼昌意子字祖仲赐嬴姓配若水姬氏腾奔氏寿九十八岁葬山东濮阳子卷章
四世 卷章颛顼子字有自配有莘女娇氏子皋陶
五世 皋陶卷章子字孝祖号大业协同夏禹治水有功受虞禅位寿百岁葬浙江绍兴府会稽山禹陵配虞氏子伯益
六世 伯益臬陶子字员融事夏禹在位三载后禅让帝位于夏启配金氏焉有子六长太康次陆终季仲康四少康
七世 陆终伯益次子字天际号吴回兄帝太康失国弟复焉受封于河南潢川定城西二十里黄国寿六十有一配金氏鬼方氏子昆吾
八世 昆吾陆终子字起龙号王相徙商丘封江夏郡王配嬴氏子渊公
九世 渊公王相昆吾子字湘若号本宗居晋国周灵王已酉年卒配姬氏子帝杼
十世 帝杼渊公子号南陆配虞氏子槐
十一世 槐公帝杼子字菜公舜帝甲申年有虞封候爵于光州潢川定城为故黄国之始祖配嬴氏子芒
十二世 芒公槐长子字萃公号女修配嬴氏子泄公
十三世 泄公芒长子字芬公号祖冲配姬氏子扁驷
十四世 扁驷泄次子字蜀公配嬴氏子仅勤
十五世 仅勤扁驷长子配尧氏子根
十六世 根公仅勤次子配舜氏子崇轩
十七世 商朝 崇轩初名尹号阿衡根子官宰相配嬴氏子梁伯
十八世 梁伯崇轩长子配姬氏子祖甲
十九世 祖甲梁子配商氏子攸
十二世 攸公祖甲长子号汝鸿配曹氏子禀
廿一世 禀公攸子居黄州黄冈县封黄冈伯配嬴氏子主土
廿二世 主土禀子封南星王配姬氏子不稿
廿三世 不稿主土次子官侍中郎配嬴氏子佗
廿四世 佗公不稿八子配姬氏子扩
廿五世 扩公佗子官武阳候配嬴氏子伥
廿六世 伥公扩子号父叔官大将军配姬氏子汝鸠
廿七世 汝鸠伥子号吴父配吴氏子岵
廿八世 岵公汝鸠子官长城县尉配嬴氏子彤
廿九世 彤公岵子配姬氏子倏
三十世 倏公岵子国史院内学士配嬴氏子弗亚
卅一世 弗亚倏子封历正卿士配比干女子林夫
卅二世 林夫弗亚子官太史配嬴氏子域
卅三世 域公林夫子封新祝君配姬氏子父檀
卅四世 父檀域公子官典农子配嬴氏子约绩
卅五世 约绩父檀子官司录配姬氏子黉
卅六世 黉公约绩子配嬴氏王所
卅七世 周朝 王所黉子官大将军配王氏子中立
卅八世 中立王所次子官远征大将配周氏子起犀
卅九世 起犀中立子配嬴氏子髦子
四十世 髦子起犀子官中大夫配周氏子见推
四十一世 见推髦子子官司谏配嬴氏子鞅
四十二世 鞅公见推子官衮州剌史配商氏子履
四十三世 履公鞅子配姬氏子辰
四十四世 辰公履子官阁署正配嬴氏子芮伯
四十五世 芮伯辰长子官至司徒配芮氏子考
四十六世 考公芮伯次子官大正配夏氏子君牙
四十七世 君牙字良夫考子周桓王时大司徒配周氏子宓
四十八世 宓公牙子字中立周庄王时官江夏长史征军大将配商氏子形
四十九世 荆公宓子字起崛官宗正配嬴氏子詹父
五十世 詹父荆公子官阁署正配詹氏子僖
五十一世 僖公詹父子封高平候配王氏子翳
五十二世 翳公僖子配林氏子藩
五十三世 藩公翳子官大正配潘氏子吉甫
五十四世 吉甫藩子时周襄王四年配唐氏子适
五十五世 适公吉甫子配陈氏子灌
五十六世 春秋朝 灌公适子配梁氏子垂
五十七世 垂公权梁子字君孟官大司农黄国国君配孟姬氏子息葬光山宝相院侧
五十八世 息公垂子居光州潢川定城西隆古黄国周襄王郑初癸酉年楚国以不纳遂吞并黄国子孙遂以国为姓官攘校尉配周氏子炽
五十九世 炽公息子配王氏子宰孔
六十世 宰孔炽子晚年官正上卿配夏氏子三老公栋公陈公
六十一世 老公宰孔长子配陈氏子二妥宗伯由潢川定城西迁光州固始配王氏子妥公
六十二世 妥公老公子官庶尹迁宗伯配商氏子企公
六十三世 战国朝 企公宗伯妥公子字邡公配林氏子广中
六十四世 广中企公长子官都尉配农氏子扃公
六十五世 扃公广中次子字辅西官冀州牧钱府上士配张氏子二淑弓
六十六世 淑弓扃子字芹公官郡邑正配潘氏子二浩公辅西
六十七世 浩公淑弓长子字永乐封司徒居光州固始配楚氏子惠
六十八世 惠公浩季子字骏公官内史封公爵配周氏子歇公
六十九世 歇公惠子号春申君楚国考烈王时宰相生于光州潢川定城故都中寓居新罗耋年徙居黄州江夏郡门下食客三千战国四大君子周朝赧王姬延丁未年正月初五日午时生周朝赧王姬延癸酉年八月十五日子时亡剌墓在湖广常德府江阴北门外黄鹤仁义开元寺干山巽向配李氏姬氏郑氏毛氏子十三尚号幼冲尝晖韶往擎曼向平曦义荣安远述究贵姑
七十世 秦朝 尚公歇公子字伯河号幼冲居东南郡大司农永和元年迁司徒秦朝关西大儒周朝赧王姬延壬午年三月初三日生秦朝辛卯年十二月初五日卒配王氏子大纲
七十一世 大纲幼冲子西汉光州剌史封江夏候周朝赧王姬延丁巳年六月廿八日生西汉高后辛酉年七月十六日卒配郑氏子公卿
七十二世 西汉朝 公卿大纲子官太常博士周朝赧王姬延壬辰年七月初七日生汉景帝刘启庚寅年八月廿九日卒配陈氏子士夫
七十三世 士夫公卿子汉高祖刘邦辛丑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文帝刘恒庚午年十一月十七日卒配韩氏子三彬彰彩
七十四世 彰号大族士夫次子汉文帝刘恒庚午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武帝刘彻征和庚寅年四月十七日卒配柳氏子霸公
七十五世 霸公大族季子字次公汉丞相由江夏郡安陆徙居淮阳阳夏西汉宣帝五凤丙寅年官御史大夫左丞相封建成候汉武帝建元乙巳年八月十一日午时生汉宣帝甘露庚午年三月初一日丑时卒葬河南归德府考城大奎陵山龙形配樊氏陈氏巫氏纪氏吕氏子十三仲达仲浦仲渲矫明广明刘钊宣容宏叔季良裕
七十六世 仲达霸公子官御史大夫汉武帝天汉辛巳年五月初八日生汉成帝建始辛卯年十月初十日卒配党氏子宗
七十七世 宗公仲达子号仍嘉汉宣帝元康丙辰年八月初八日生汉平帝元始辛酉年十一月十一日卒配张氏子禄
七十八世 禄公宗子号元相东汉初官谏议大夫汉成帝鸿嘉辛丑年十二月廿五日汉光武帝建武辛亥年九月初七日卒配柴氏子伯良
七十九世 伯良禄公子汉宣帝甘露庚午年十二月廿五日汉建武庚寅年九月初七日卒配燕氏子况
八十世 况公伯良子官叶县令复居江夏安陆县云梦乡汉成帝庚午年五月十六日生汉和帝永元庚寅年十一月初十日卒配叶氏子香
八十一世 东汉朝 香公况子字文疆九龄母丧事父至孝东汉永元初累拜尚书令左丞相东汉光武帝建武辛亥年三月十八日寅时生东汉武帝元狩已未年十二月廿五日子时卒葬江夏郡安陆云梦北郊源口配夫人李氏郑氏陆氏胡氏子八琼瑰琏理琛瓒珂琉
八十二世 琼公香公子字世英官尚书左仆射封忠候寿汉章帝元和丙戌年正月十二日生汉桓帝延熹乙卯年二月十五日卒七十九配夫人陈氏颜氏李氏子恩荣
八十三世 恩荣琼公长子汉安帝元康丙辰年四月十六日生汉献帝建安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卒配胡氏子琬
八十四世 琬公恩荣子字子琰官中书令封关内候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汉景帝后元庚子年八月十八日生汉惠帝刘盈已酉年十月十五日卒寿五十二配夫人赵氏袁氏李氏吴氏刘氏子二通奎
八十五世 通公字苴侃号龟寿琬公子桓帝延熹辛丑年九月初九日生三国齐王正始庚申年十二月十六日卒配杨氏子忠
八十六世 三国朝 忠公通长子字汉升又字竟威号舜夫三国蜀将军五虎将灵帝光和辛酉年正月初十日生献帝延康庚子年十二月廿五日殉于御营谥刚候配曹氏子权
八十七世 权公忠次子字公衡号靖楷晚号道隆官车骑将军东汉末年尝避乱于仙游平明山后回光州固始献帝建安年庚寅年十二月初一日生三国齐王正始庚申年十一月廿一日卒景初年间谥景候配丘氏子腾
八十八世 腾公字崇恭权子初名迪蜀官尚书郎延熙初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光州剌史三国蜀延熙辛未年九月初五日生东晋元帝景元癸未年十月初十日卒官尚书郎配郑氏知运
八十九世 晋朝 知运初名潜腾子字丕渭号必祥官永嘉太守立郡学置义田晋孝武帝司马炎太康辛丑年正月十二日生晋孝武帝宁康乙亥年九月二十日卒配詹氏子三仲孔诗
九十世 元方字彦丰号苌馨知运子五胡乱华东晋永昌壬午年随晋元帝丁亥年司马睿南渡中洲板荡衣冠入闽仕晋安郡太守政尚慈惠封闽国公实为闽粤两省黄氏之始祖居福州候官乌石山黄巷西晋惠帝司马衷永康庚申年正月初四日辰时生东晋安帝孝武帝司马曜太元乙未年十一月十五日寅时卒寿九十五谥文节配郑氏子仲葬乌石山榴花洞口
九十一世 仲西元方子字杓迪南郡都尉内史晋成帝咸康已亥年六月十六日生南北朝武帝壬戌年十月初二日卒封闽国公葬候官县西配何氏生子九长子雍旧雍新雍天雍地雍鑫雍森庆肇庆盛庆举
九十二世 雍旧仲公长子字伟公号泓伯封太史黄门侍郎东晋简文帝咸安辛未年十月廿一日生南北朝北魏正平辛卯年十二月十五日卒配王氏生子四如章如意如诗如文
九十三世 如意雍旧次子字奎公东宫舍人东晋安帝隆安庚子年十月十五日生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壬午年十二月初九日卒寿一百有三岁配胡氏子四长讳齐次讳西季讳赋四讳辛
九十四世 南北朝 西公字昱公如意长子官仕梁历官湖广江陵县令安陆令遂居焉配曲氏子熏传青山虎丘派
齐公如意次子中郎将赠太保南北朝北魏延和癸酉年七月二十日生南北朝宣武帝永平辛卯年十一月十二日卒配林氏子贵林
九十五世 贵林齐长子国子监祭酒赠太傅南北朝北魏献文天安丙午年六月廿五日生文帝大统庚申年十月初二日卒配詹氏生子四瑞仪端仪祥仪礼仪
九十六世 端仪贵林次子南朝建安都阳令南北朝宣武帝景明庚辰年五月十五日生陈宣帝太建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配郑氏子若
九十七世 若公端仪长子南朝荆州剌史武帝召为附马孝庄帝永熙癸丑年十月初十日生隋朝炀帝大业乙丑年九月十九日卒配丘氏生子六长子浮之滔之浪之流之渊之源之
九十八世 隋朝 滔之若次子隋朝青钱弘文馆学士官至御史中丞陈文帝天康丙戌年九月十二日生唐朝太宗贞观庚子年二月初二日卒配陈氏子三芫芳鞠
九十九世 芳公滔之次子号竹岩撰家谱图序历官福唐参军晋安太守勤恤庶民讲学于闽之东山撰家谱图序隋文帝开皇庚申年七月廿二日生唐朝高宗上元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卒配郑氏子三长冲次守恭季守美
一百世 唐朝 冲公芳公子字士谦封秘书监唐太宗贞观丁亥年正月初六日生唐少帝唐隆庚戌年十一月十五日卒配苏氏胡氏子三长讳岸徙莆阳延寿里莆田黄氏次讳崖传仙游尖山黄氏
守恭芳公次子字国材号一翁晚号惟康由福州黄巷徙居丰州郡东南郊开元寺唐太宗贞观已丑年二月十八日生唐睿宗太极壬子年十二月十八日卒葬泉郡西郊刺仔山子五配李氏马氏长经居南安芦里隍山次纪居惠安黄田季纲居安溪葛盘四纬居同安坑柄纶继胞叔守美为嗣
守美芳公季子字士材号怡康由福州黄巷徙居福建漳浦南诏唐太宗贞观癸巳年三月廿八日生唐中宗太神龙乙巳年十一月廿八日卒配马氏无嗣特立胞兄五子纬为嗣
唐儒士黄莫顿首拜撰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一大早看到黄鼠狼好吗预示什么
☑ 白天看到黄鼠狼征兆是什么
☑ 白天看到黄鼠狼征兆命理解析大全
☑ 2022年五黄入中年运势 2022年五黄煞在什么方向
☑ 属虎能戴黄金吗 属虎的人不适合戴黄金吗
☑ 属虎的人戴黄金好吗 属虎的人为什么不能戴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