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的建筑风格介绍

时间:2015-09-17 14:20:42 作者:azg168 祥安阁风水网

  东乡族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吗?你知道多少东乡族的建筑呢?东乡族的建筑风格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有关东乡族的建筑风格介绍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东乡族的建筑风格介绍

东乡族的建筑风格介绍

  东乡族的民居建筑风格

  东乡族建筑主要有民居建筑,清真寺建筑,拱北建筑三种.居民的建筑风格简单,朴实,实用。式样不多,有窑洞、平房、瓦房、土棚等。民居建筑:窑洞有横穴式和上炕式两种,前者较为宽敞,后者门窗合一,进门便可上炕。庄院有一字院,三合院,四合院,连铺院等。

  传统庄院以平房为主,主要建筑材料为土弈,除门窗,柱梁外,其余均由泥土土穷砌平,屋顶铺一层白土,用碌碍压实。瓦房有 " 阳撒瓦 " 和 " 阴阳瓦 " 两种 ", 阳撒瓦 " 是指将瓦片仰天覆盖屋顶 ", 阴阳瓦 " 是指在 " 阳撒瓦 " 缝隙处 再铺一层筒瓦 , 从结构上讲有 " 单流水瓦房 " 和 " 两 流水瓦房 " 。清真寺建筑是东乡族宗教建筑,一般布局是 " 三堂合一 ", 即礼拜堂,水堂和经堂三堂合一,礼拜堂在中,水堂和经堂分居两边。

  在清真寺大门建一高耸的宣礼塔.大殿的建筑风格有三种:一种为阿拉伯式圆拱建筑,第二种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第三种是中阿合壁式的建筑,在这三种类型建筑中中国宫殿式建筑占绝大多数.拱北建筑, 一般建在深山空谷,偏僻寂静,人烟稀少之地,其主体或核心建筑为各教主,老人家的墓庐.墓庐都是在砖砌的长方型 " 拱子 " 上面再盖一座墓亭,建筑中多采用砖雕、木雕、彩绘等工艺.墓庐一般称之为 " 八挂 "。有圆形、 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 , 可建成一 层、二层、三层高,其中以二层和三层居多。推荐阅读:赫哲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东乡族建筑艺术

  东乡族人民大部分世代居住在分散、偏远的大山深沟之中,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东乡族的建筑中广泛应用木雕和砖雕的工艺,木雕多表现在插梁、飞椽、垫板、梁椽、挑席、斗拱、隔扇、墀头以及门窗的菱花、隔心、裙板、绦环部分。雕刻内容多为抽象的图案如旋子、六子、梅花、轱辘草等,木雕技法上有阴刻线,浮雕、镂雕等,为建筑物增添了艺术感。

  砖雕分为“捏活”和“刻活”。“捏活”指先用加工配制的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制成花卉图案,而后入窑烧成砖。“刻活”,指用刻刀在青砖上制成各种浮雕图案和花幅。砖雕多用于壁墙之上的各个部位,因物设图,巧施雕镂,令人流连忘返。

  东乡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更是独具一格。东乡民居大多是一户一院,依山而筑,背风、向阳,房屋多坐北向南,院子的大门以东、西门为上,南门次之,忌建北门,因北同败。大门两边以砖砌筑,门楼上起脊,两角微翘,很有气势。大门为木制,双门扇,上嵌金属饰物,如铜环、铜扣、狮头、虎头。房屋以北房为主,间数重单忌双,多是3间,也有5间的,东西房为配房,也叫厢房,北房的两边还建有角房,东北角多设厨灶,叫“窝阁”。院子中间多设花栏,有些还有后园,内有果园或菜园。

  北房叫上房,家庭的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北房的建筑格外庄重用心,地基高于院面和其它房基,一般为一台阶或二台阶,房体结构为木框架,也略高于其它房。房顶铺瓦起脊,房顶的两头砌有砖楞。脊岭的中间砌有狮虎型砖。脊岭的两边砌有砖楞,脊岭的两头和砖楞的下端,砌有凤头或鸡头型砖,喙头朝天。房子的正面为砖木结构,屋廊比较宽阔,檐前有飞椽和画栋,房门设在正中间,窗子设在门的两边。堂屋内大多有土炕,上面先铺草席或麦草,再铺上用羊毛擀成的毛毡,具有隔潮、保暖等功能。

  在一些非常贫困的山区,还有少部分人居住在窑洞里。有些窑洞比较简单,只有门、窗、通气孔和土炕,有些窑洞里面比较复杂,大洞套小洞,洞内有洞。窑洞的主要特点就是省料省钱,冬暖夏凉。

  拱北是东乡族穆斯林为伊斯兰教贤哲修建的陵墓,也是各门宦的发祥地。拱北一般由八卦、亭子、墓庐、照壁等几部分组成。

  八卦建在墓庐上方,墓庐是砖砌的长方形“拱子”,二尺来宽,四尺来长,下方上圆。八卦一般是八角形或六角形,有三层,也有两层一层的。一层大部分是砖混结构,有砖雕,砖雕主要以飞禽走兽和花草果实为主,有龙凤、麒麟、虎、鹿、香子、狮、松鼠、蝙蝠、鸳鸯;梅花、菊花、荷花、牡丹、松树、竹子;石榴、桃、葡萄等。表现形式有龙舞云海,虎行山岗,狮子滚绣球,百鸟朝凤,竹叶长青,春梅吐艳,鸳鸯戏水。还有花瓶、香炉,经文等形式。二层、三层多为木制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上有木刻和彩绘,刻绘桃、荷、牡丹、葡萄、菊、古兰经文、宝剑、香炉、汤瓶等,八卦顶部有宝瓶。

  亭子多建在八卦南面,紧连八卦,是人们拜谒贤哲的地方,亭子内也有木刻和彩绘。八卦附近还有照壁,多建在北面或南面,照壁主要以砖雕为装饰。

  东乡地区著名的拱北有韩则岭拱北、大湾头拱北、北庄拱北、高山拱北、伊哈池拱北、红柳拱北、海门拱北、香源堂拱北等。韩则岭拱北始建于1425年,墓主人为元至元六年来中国传教的阿拉伯先贤哈穆则,他于1400年古历8月16日归真后,葬于东乡龙家山,为纪念他,其后裔和信教群众把龙家山改名为哈穆则岭,在此修建了拱北,称哈穆则岭拱北,后因谐音便叫成了韩则岭拱北。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大拱北创始人祁静一为拱北命名“万寿亭”,历经600余年,经受几度兵荒,遂使多年胜迹无数匾额、石碑、各种手书荡然无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恢复宗教活动。1983年,韩则岭拱北当家人大贤后裔大房头的高山洒勒人马一斯么尔里,带领其各房头后裔和周围信众自愿捐资,历经6年,将其修葺一新,如今的韩则岭拱北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巍峨庄严。

  大湾头拱北位于北岭乡湾头村,始建于清代初,历经多次修建、扩建。1982年——1985年,经再次扩建,占地3亩,建有砖木结构八卦亭16间,墓主人系库不忍耶门宦10代掌教人和贤哲。

  东乡境内清真寺建筑的布局一般是“三堂合一”,即礼拜堂(大殿)在中间,经堂和水堂在两边,寺内正面为大殿,一般坐西向东,奠基较高,需拾级而上。过去多为一层,现在有两层的,也有三层的。有些大殿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式建筑,气势恢宏,庄重古朴;有些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与阿拉伯式建筑融为一体,造形别致,结构新颖,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大殿内部宽敞,简洁、朴实,可同时容纳几百人做礼拜,没有动物雕塑、绘画,象征伊斯兰教不拜偶像,只拜真主。大殿前一般有6-10根柱子,上面有卷棚,多是雕梁画栋,飞檐翘头,雕刻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竹子,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彩绘主要以绿色为主,配黄、蓝、白及少量红色。大殿顶部有宝瓶,宝瓶上面的月牙,象征着和平、吉祥,是伊斯兰教的主要标志之一。屋面多铺有阴阳瓦。

  大殿正前方建有木那乃,也称宣礼塔、唤醒阁,多为三层或五层,呈六角形,有六个翘角,也有宝瓶和月牙,是用来召唤人们做礼拜的地方,建的木那乃越高,听到“班克”(召唤词)的人就越多。

  东乡县著名的清真寺有大礼拜寺、锁南大寺、汪家大寺、唐家大寺、达板大寺、果园大寺、丁家大寺等。

  大礼拜寺原建于坪庄乡龙家山头,后由于战乱迁至坪庄沟寺头村,始建于1342年,由阿拉伯先贤哈穆则主持建造,融中国古典建筑与阿拉伯式建筑于一体,规模宏大,壮观雄伟,内放有大明洪武皇帝敕赐的“回避”“肃静”御牌。1958年反封建特权时拆毁。复建于1980年,后于1987年、2004年两次重建,现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礼拜大殿两层共18间,可同时容纳两千多人做礼拜,学房两层共24间,木那乃五层、高20米,还有高15米八个翘角的彩门。重建后的大礼拜寺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唐家大寺始建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初年,多次毁于战火,历经沧桑,直到民国28年再次修复。解放后多次修葺,但因地势低下规模太小,于1993年9月重新修建,1995年10月竣工,三大主体工程(大殿、木那乃、学房)共占地86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25平方米,成为东乡地区清真寺典型建筑之一。推荐阅读:达斡尔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
  ☑ 东乡族民居特点
  ☑ 东乡族的风景特色
  ☑ 东乡族的民族风俗
  ☑ 东乡族服饰特点介绍
  ☑ 东乡族的节日有哪些
  ☑ 东乡族的文化艺术